21歲的安溪女子小雨(化名)最近開始在白城一帶撿垃圾謀生,小雨說,她寧愿撿垃圾也不愿回家,因為重男輕女的父母根本不在乎她的死活,“如果有天我死在外面,那他們會坐著大笑的,為我鼓掌叫好呢”。日前,小雨被好心人帶到了導(dǎo)報,希望有愛心人士能夠幫助她回家。
被“嫌棄”就離家出走
小雨最近常常出現(xiàn)在白城一帶,手拿一個塑料袋,沿著道路邊的垃圾箱逐個翻看,收集空瓶子或者紙板。小雨說她是泉州人,因為覺得父母不在乎她、不堪父母打罵,所以離家出走。
“他們覺得我丑,看我就來氣,喜歡打我……他們巴不得我死呢。”小雨說爸媽重男輕女,加上她長得丑,給他們丟人了,就對她更不好了。
小雨說,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拿她出氣,皮開肉綻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她6歲那年,家里丟了50元錢,父母就一口咬定是她偷的,她被父親打了半個多小時,直到站不起來趴在地上。
“撿垃圾的生活很自在”
一個月前,身無分文的小雨從家里偷跑了出來。來廈門后,她就到白城撿垃圾、睡沙灘,但還是經(jīng)常餓肚子。有些好心人見了,就給了她點錢,有人則帶她吃飯,一位好心的阿姨還讓小雨在她家洗澡、洗衣服。
雖然過著有上頓沒下頓、風(fēng)吹日曬的生活,但小雨并沒有回家的打算,“回去就會被像狗一樣關(guān)著,我不敢回家”。當(dāng)被問及接下來有什么打算時,小雨則“輕松”地回答,辦法是人想出來的,至少現(xiàn)在的生活很輕松,她覺得逍遙自在。
姐姐:她思想很偏激
日前,導(dǎo)報記者幾經(jīng)周折聯(lián)系到了小雨的姐姐翁小姐,她否認(rèn)了家人經(jīng)常暴力地對待小雨,但小雨做錯事情的時候肯定會被打罵的。
“她思想很偏激,從去年底就開始有偷跑出去的習(xí)慣,我們都看管不住她。”翁小姐說。
對于小雨的行為,翁小姐顯得十分無奈:“我們心寒了,希望她自己想通,自己回來,就算我們?nèi)グ阉貋恚是會跑,無濟(jì)于事。”
專家解讀
逃離是對父母的報復(fù)
廈門鋼子工作室心理專家張晉崗老師分析,在雙方的描述中比較一致的是小雨曾經(jīng)遭受家里人的打罵,來自于家庭的攻擊對人的影響往往是比較大的,尤其是來自于父母的責(zé)罵,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性格,在父母高壓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可能會有兩個傾向。
一是委曲求全,通過壓抑自己的情緒繼續(xù)留在父母身邊;另一個就是直接選擇逃離,在心理學(xué)上,這是一個對父母直接的報復(fù),因為自己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而故意讓自己消失是對父母一個比較強(qiáng)勁的攻擊。
暴力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負(fù)面影響是十分深遠(yuǎn)的。小雨的案例值得許多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父母進(jìn)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