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款銀行理財產品“一毛不拔” 收益大幅低于預期水平 多數(shù)理財產品在青島有銷售 日期:2011-07-06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在CPI高企的情況下,普通市民多拿理財產品與其“戰(zhàn)斗”,銀行理財產品在今年上半年發(fā)行“井噴”。據統(tǒng)計數(shù)據,今年上半年商業(yè)銀行共發(fā)行8497款理財產品,發(fā)行規(guī)模超過了去年全年。盡管大多數(shù)理財產品取得了到期收益,但還是有部分理財產品“說話不算話”,收益大幅低于預期水平甚至是“零收益”、“負收益”。據統(tǒng)計,全國共有11款到期理財產品收益為零,其中多數(shù)理財產品在青島有銷售。
實際收益為預期收益1/6
2009年,孫先生被香港西路某銀行一款年收益8%的理財產品吸引住了。“當時存款利率比較低,兩年定期僅為2.79%,這款正在發(fā)售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高達8.02%,理財經理莫女士稱他們的理財產品一般都能夠實現(xiàn)預期收益,有的甚至能夠超過預期收益。”孫先生說,
記者從孫先生帶來的產品介紹中看到,該產品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的運作中年化收益率達到9.53%,預期該產品第二期的收益率為8.02%±6.36%。根據銀行的預期,按照平均年收益率8.02% 計算,孫先生將獲得8020元收益,即使按照最低年收益率1.66%計算,兩年后孫先生也能獲得1660元的收益,于是孫先生再三考慮下購買了5萬元該理財產品。
2011年3月1日,理財產品到期后,存折上的數(shù)字卻讓他傻了眼,本息共有51290元,收益僅1290元,即年收益率僅為1.29%。
數(shù)據顯示,招商銀行、光大銀行、農業(yè)銀行的青島分行發(fā)售的理財產品當中,都曾有過不及預期收益率甚至不能保本的理財產品,這些打著“高收益”旗幟的理財產品最終幾無收益,讓投資者失望又傷心。
投資30萬3年沒賺一分錢
孫先生收益低于預期,并不算最慘的,還有的投資者三年前購買的理財產品到期后竟然沒有一分錢的收益。“我朋友在3年前拿出30萬元認購了一款掛鉤股市的銀行理財產品,今年4月份到期,收益率竟然為零,沒有獲得一分錢的收益,看來銀行理財產品也有風險。”市民洪先生說。
據統(tǒng)計,今年上半年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中,花旗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均有多款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為零;ㄆ煦y行2010年發(fā)行的1年期掛鉤指數(shù)和基金美元票據型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甚至為負。
“理財產品都是全國銷售的,這些到期收益為零的理財產品青島大多也有銷售。”招商銀行私人銀行部負責人籍彤告訴記者,理財產品設計因素不同,因此到期收益也不一樣。“我們以前還有的理財產品到期后是負收益呢,像今年到期零收益的這幾款理財產品,掛鉤股市,客戶可以以犧牲利率為代價博取更大的收益,因為超出了預期設計的范圍,所以沒有獲得收益,這并不能說明理財產品有問題。多數(shù)能夠取得預期收益,有的甚至一年翻番。”
籍彤說,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含有風險的,銷售過程中要做好相應的風險提示。
■業(yè)內人士
不能只看收益率
青島銀行理財師沈晨友說,銀行理財產品基本都能達到預期收益率,但個別產品除外。“在 CPI高企和存款負利率的狀況下,居民理財?shù)臒崆槭指邼q,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一般要高于儲蓄存款,青島經常上演儲蓄搬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銀行理財產品。因此往往見光即被搶。不過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應向客戶做出風險提示和說明。”
沈晨友告訴記者,市民購買理財產品,不能只盯著收益率。“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期限合適、風險合適的品種。理財產品收益率并不是越高越好,有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高,風險也就大。”沈晨友說,目前來看,信托貸款類和票據類理財產品基本能夠實現(xiàn)到期收益,但股票類和債券類理財產品就不好說了。
■鏈接
11款零收益理財產品
美元代客境外理財產品—1年期掛鉤指數(shù)和基金美元票據 花旗銀行
華夏理財—創(chuàng)盈7號理財產品(展期) 華夏銀行
“薪加薪16號—匯率觸發(fā)型人民幣理財計劃”(第一期) 廣發(fā)銀行
“金葵花”焦點聯(lián)動系列之A 股金融類股票表現(xiàn)聯(lián)動理財計劃 招商銀行
“華夏理財—慧盈22號”A 股掛鉤自動贖回型理財產品B款 華夏銀行
“華夏理財—慧盈22號”A 股掛鉤自動贖回型理財產品A款 華夏銀行
“華夏理財—慧盈21號”A 股掛鉤自動贖回型理財產品B款 華夏銀行
“華夏理財—慧盈21號”A 股掛鉤自動贖回型理財產品A款 華夏銀行
私人銀行尊享權益系列之積極策略1號理財計劃 招商銀行
私人銀行尊享權益系列之平衡配置1號理財計劃 招商銀行
2.5年期鎖定收益澳元結構性憑證 花旗銀行 記者 肖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