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套名為《成長的腳步》的試點教材大綱甫一公布,即被媒體稱為“首部突破傳統(tǒng)尺度的小學生性教育”的前衛(wèi)教材,在中國內地引發(fā)廣泛熱議。不少網友和家長對教材中一些字眼和插圖載入很難接受,但也有人對這套教材表示認可和支持。
“對于孩子來說,這不就是黃色漫畫嗎?太不健康了!”一位姓劉的媽媽擔心對于她八歲的孩子來說,這本教材會造成孩子早熟。
在這位母親看來,孩子小小年紀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如果孩子認為很神奇,進而照著去學、去嘗試,豈不是得不償失?“讓孩子在性方面知道得越多,反而有可能越‘壞事’!彼f。
中國著名科普網站果殼網的副總編吳鷗認為,用直接的語言描述性并沒有錯,只是教科書中的語句太過“粗暴”了。“書中的語言應該更溫和一點,更美好一點!彼f,兒童性教育是一個需要設計和多花心思的領域,淺顯、生動、用圖示的方式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在細節(jié)上要多考慮。
這本由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推出的性教材,針對6到12歲的小學生,按小學低、中、高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了“我的身體”“我是從哪里來的”“可愛的男孩、女孩”等內容。
北京市教委的一位官員說,這套教材將會于新學期在北京市18所小學開展試點。目前正在編寫的中學生性教材也將在30所中學試行。
盡管像劉媽媽那樣,擔心書中的內容對孩子們來說太過露骨的父母為數不少,但對這套教材并不反感、表示認可和支持的父母也不乏其人。
生物醫(yī)藥網站“丁香園”的副主編馮志華也是一位父親,他認為這些內容適合小學生,應該被更廣泛地推廣。
“成年人才會認為書中的內容很骯臟,但孩子們可能不這么看。他們看問題的方式和我們不同,我們不應該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他們遲早會知道的知識,我們沒必要回避!33歲的馮志華對新華社記者說。
此套教材編纂人之一的呂衛(wèi)紅說,在青少年性教育問題上,中國國內以前的做法比較保守。特別是學校教育方面,以往總是藏著掖著,把這部分責任丟給家庭和社會。在以往涉及性教育的各類教材和讀物中,很多中小學生看了以后不但沒有答疑解惑,反而更加糊涂。
呂衛(wèi)紅說,在這本教材推出之前,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對北京14所中學453名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性知識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到20%的學生從學校獲得性知識,5%的學生可以正確識別性隱私部位,而其余16%完全不識性器官。超過14%的受訪者說他們不知如何處理性侵犯,而另外4%的學生覺得性侵犯“無所謂”。
“上述數據突出反映了中國中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薄弱的現實。”首都師范大學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說,性教育在中小學長期處于缺失狀態(tài),孩子們由于對自身發(fā)育不了解,到了青春期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
她認為,這本教材吸收了國外性教育精華,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未來發(fā)展的視角,可以為學生、教師、家長提供相關的性教育知識、價值判斷和行為引導。
對于北京推出的這本教材,張玫玫更擔心的倒不是孩子,而是老師,如果授課時面對所教內容感到害羞或難以啟齒,那么只會使教材不能物盡其用。
天津醫(yī)院國家職業(yè)心理咨詢師關博認為,早期性教育應該盡早開始!3到5歲做啟蒙性教育是國際慣例,一般從性別啟蒙開始!
中國著名科普寫作團體“科學松鼠會”成員劉念龍認為,對性的態(tài)度可以更開放,但是教材用詞還是委婉點好。“這份新教材完全著眼于事實,沒有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性不僅僅關乎知識,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想象力有時比知識更重要!彼f。(記者姬少亭 王思!∴嵓盐摹埩汲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