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出臺的2011年“小升初”政策,堅持了“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但是,據(jù)記者了解,北京市“小升初”的實際狀況卻亂象叢生,一方面,家長們并不買“免試、就近入學”的賬,另一方面,通過“共建”、“條子”等不公平的方式讓子女入學的大有人在,社會上的“占坑班”、培訓班屢禁不絕。一直以來,公眾批判質疑之聲不絕于耳。
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負責人,北京理工大學著名教育專家楊東平領銜的課題組綜合各種途徑的調查,對當前北京市“小升初”的擇校亂象做出一些揭示,并進一步分析了原因。記者獲得了該課題的一些核心成果,同時對小升初亂象進行了采訪。
“金坑”、“銀坑”、“土坑”和“糞坑”
目前,北京“小升初”的渠道可謂五花八門,主要包括“共建生”、“條子生”、“占坑班”、推優(yōu)、特長生等,這些渠道,除前兩種外,不僅加重了家長孩子的負擔,更催生了校外培訓的利益鏈條。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學生與家長在此鏈條上終日疲于奔命,家長苦不堪言不說,而最大的受害者還是學生。對此,楊東平直言:“小升初”亂象帶來的最大危害是對小學生創(chuàng)新力的挫傷與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所謂的“占坑班”,是指公辦重點學校自辦或與社會機構合辦、面向小學生的學科培訓機構,可從中選拔優(yōu)秀學生升入本校初中。一般名校都有自己對口的培訓機構,只有進入這些機構就讀,才有可能將來被“點招”進入該名校,名為“占坑”。
記者了解到,很多小學生從3年級起就要經(jīng)考試進入培訓學校,此后數(shù)年,經(jīng)過不斷考試、篩選、排位,只有在6年級時排名最靠前的一部分學生,才能進入重點中學。于是,對名校的競爭成為“坑班”排位的競爭。為了不被淘汰,小學生們往往需要參加更多的培訓班,甚至跨年級培訓。激烈的考試競爭、沉重的學習壓力、高額的培訓費用使得學生和家長苦不堪言。課題組調查發(fā)現(xiàn),90%以上訪談的家長們認為“占坑班”是北京市“小升初”的“頭號天敵”。
據(jù)了解,“占坑班”還分“金坑”、“銀坑”、“土坑”和“糞坑”等不同類型。 所謂“金坑”,是與最頂尖的中學關聯(lián)性最大的培訓班,不上該培訓班就不可能通過“點招”被錄取!般y坑”學校的知名度、錄取力度次之!巴量印敝傅氖且话阒攸c校的培訓班;“糞坑”則是與重點中學升學、錄取沒有什么關系,是需要提防的陷阱!靶∩酢奔议L關心的主要是“金坑”和“銀坑”,為了擴大被重點中學錄取幾率,往往要讓孩子同時占好幾個坑。
課題組調查發(fā)現(xiàn),“占坑班”所開設的高難度課程,已經(jīng)構成對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所收取的高昂費用更是讓家長不堪重負。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占坑班”家長每年所花費用在8000元以上,多數(shù)“占坑”的學生都會選擇2~3個左右的“坑”,而“坑班”費用僅是“小升初”花費中較小的一部分。
“坑班”成為名校通過考試選拔生源的主要通道,名校無需自己組織考試招生,從而規(guī)避了政策風險。而相對應的是,無數(shù)個家庭在周末、寒暑假疲憊奔波于京城各個“坑班”之間,加重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
特長生是北京市“小升初”市、區(qū)兩級教育部門所規(guī)定的最“名正言順”的擇校渠道,考生可報考2至3所學校,被錄取后不能再選擇其他入學方式。
特長生包括體育特長、藝術特長、科技特長三類。這一政策掀起了家長為升學而“造就”特長的風氣。為了獲得這些證書,許多學生從三四歲就開始進行各類的訓練,不斷參加各種比賽。
而近年來,特長生的考試也開始變味,一些學校打著招特長生的幌子,實際則在進行奧數(shù)和英語的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