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息時報》對中國聯通廣東分公司廣州公司(以下簡稱“廣州聯通”)因涉嫌虛假宣傳而被消費者告上法庭事件(詳見本報8月14日D14~15版)進行了追蹤報道。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近日不斷有讀者主動聯系本報,并提供大量廣州聯通涉嫌違規(guī)業(yè)務和涉及司法糾紛的線索。
其中,廣州市民施女士的案件尤其具有代表性。根據施女士提供的資料顯示,廣州聯通可能在計費系統(tǒng)上出現極大漏洞。施女士稱,本案與此前本報報道的案件類似,廣州聯通在司法過程中一直采用各種小手段進行拖延,甚至不惜撒謊以達到增加對方訴訟成本、逼其就范的目的。目前施女士的案件已進入二審階段。由于此類案件并非個別現象,本報提醒相關市民應立即檢查話費清單防止落入計費漏洞帶來損失。
事件經過:免費業(yè)務竟然全額收費
“當我付出時間精力找出了聯通的失誤,廣州聯通不僅不能直面自身的誠信缺失,還要對消費者撒謊、對法院撒謊,拖延問題的解決,讓人覺得惡心。”廣州市民施女士憤怒地表示。
據施女士介紹,為享受主副卡互打免費優(yōu)惠,2004年2月27日,她在廣州聯通天河營業(yè)點購機入網,并開通主卡號碼133*****518與副卡133*****528親情套餐。該號碼一直使用至今。
去年7月,施女士到美國旅行,期間丟失了充電器,因此20多天都沒有開手機。回國后,她驚奇地發(fā)現,7月依然被收取了高額話費。她立即上網瀏覽話費清單,結果一查查出大問題。
盡管當初廣州聯通宣傳的是主副卡互打免費,但施女士發(fā)現,其主副卡互打卻被全額收取了費用。不僅如此,她在美國旅行期間,她撥打電話實際收費要高于她在國內咨詢聯通時了解到的收費標準。更莫名其妙的是,盡管施女士沒有開通短信套餐,卻被按照每月10元的短信套餐費用收取了資費。
投訴后只賠小頭不賠大頭
在了解到廣州聯通的電信業(yè)務收費出現嚴重問題后,施女士馬上致電廣州聯通客服熱線,要求按照規(guī)定賠償。次日,廣州聯通客服回復,表示承認對副卡打給主卡進行了收費,并同意退回 2008年2月~7月的5個月期間,副卡打給主卡產生的話費154.4 元。同時按副卡打給主卡每月話費25.7元標準返還施女士2007年1月至 2008年1月共13個月話費。
不過,廣州聯通這種賠償方式只是賠小頭不賠大頭。施女士表示,她從2004年2月27日在廣州聯通開通主副卡互打免費親情套餐以后,54個月來從未變更此套餐。直到2008年8月14日她得到聯通客服答復后,才到營業(yè)廳更改此套餐。廣州聯通在其入網時向她承諾主副卡互打免費,而54個月來卻一直向她收費,并且從未依合約向施女士寄送話費清單。“我認為廣州聯通的行為不是構成了法律上的欺詐,就是親情套餐計費系統(tǒng)出現了問題。”施女士表示。
聯通為拖延時間不惜撒謊?
施女士向記者表示,她從2008年 8月12日起就和廣州聯通客服多次交涉,但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2008年8月21日,廣州聯通給予施女士最終答復:不同意返還主卡打給副卡的費用,而且只對2008年2月~7月副卡打給主卡的話費負責,不對過去54個月多收的話費負責。于是,她向天河區(qū)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
可讓施女士出奇氣憤的是,廣州聯通居然向天河法院提出申請,要求轉移管轄權至越秀區(qū)法院。在申請書中,廣州聯通稱因施女士在越秀區(qū)開戶,故要求天河法院移交越秀法院管轄。得知廣州聯通申請管轄移交的原因后,施女士當即致電廣州聯通客服要求查詢其開戶地點,他們答復施女士在天河營業(yè)廳開戶,施女士隨即要求廣州聯通向天河法院出具虛假內容申請書做出說明并道歉,但廣州聯通百般推諉,不予作答,更不道歉。
爭議焦點:廣州聯通是否構成欺詐?
廣州聯通說法:廣州聯通辯護律師在法庭上表示,廣州聯通只承諾親情套餐本地互打免費,而非任何情況下互打免費。廣州聯通認為,其從來沒有多收消費者的本地互打費用。
由于施女士出示了廣州聯通宣傳單張表示,廣州聯通的廣告有虛假宣傳和欺詐成分。但跟陳先生案件一樣,廣州聯通表示,施女士出示的廣州聯通宣傳單張不是他們印的。
施女士說法: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貫徹民法通則意見》第68條所作解釋:“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施女士認為,聯通在自己開戶時在其提供的格式合同上及宣傳資料上承諾主副卡互打免費,而在長達54月的時間里不僅一直向自己收費,還向其他辦理親情套餐的聯通用戶(施小姐的朋友吳小姐也遭遇同樣情形)收費,聯通這種故意告知消費者虛假情況的行為顯然已構成欺詐行為。
誰應負責舉證責任?
廣州聯通說法:廣州聯通認為,該公司從未在2008年2月前多收施女士主副卡本地的通話費用。廣州聯通認為,根據雙方協(xié)議第10條約定,如施女士對話費金額有異議,施女士可在三個月內道被告營業(yè)廳打清單。
廣州聯通引用信息產業(yè)部頒布的《電信服務規(guī)范》2.1.9的規(guī)定為自己辯護。根據該規(guī)定,移動電話原始話費數據及點到點短消息業(yè)務收費詳單原始數據保留期限為5個月。
廣州聯通認為,他們已經保留了最近5個月的通話清單,而此前施女士一直未打清單,怠于履行查詢清單的權利。因此,這是由于施女士的原因導致數據滅失,這一責任應由施女士自行承擔。
施女士說法:施女士認為,根據她與廣州聯通在2004年2月27日簽訂的電信服務合同,廣州聯通應每月向上訴人寄送通話清單,但廣州聯通從未履行此項義務。由于廣州聯通的違約行為,導致施女士無法提供話費清單的證據,還由于廣州聯通在此期間實際占有證據資料不提供,對于這個階段證據滅失的責任,應由廣州聯通承擔。
特別提醒:計費失誤可能有你份
“我今年7月份的聯通賬單上就出現了三個大的計費‘失誤’,不知在其他消費者身上會出現多少?”施女士向記者表示,廣州聯通的親情號碼互打免費變收費,國際長途收費高于宣傳以及未經許可開通短信套餐并非個案。
因為發(fā)生這件事后,施女士向她的朋友吳小姐咨詢其親情號碼主副卡互打收費情況,經查實,廣州聯通自吳小姐開通親情套餐以來,一直收取她主副卡互打的費用。因此,《信息時報》提醒,所有曾經申報過上述業(yè)務的廣州聯通用戶應立即到廣州聯通營業(yè)廳打印消費清單。如有類似案件,歡迎市民向《信息時報》報料,郵箱tongxun@xxsb.com,電話020-84204138(9:30~17:00),傳真020-34323167。
專家說法:
“與其花費打官司,為什么不去認真對待錯誤?”
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信息網絡與高新技術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蔡海寧認為,此案件中,舉證的責任應歸給廣州聯通,而不應由消費者負責。首先,廣州聯通一家國有大型企業(yè),擁有大量完備的數據。因此舉證的責任不應該由施女士來負責。
跟陳先生的案件一樣,此案中廣州聯通同樣存在只拖延不解決問題的情況。蔡海寧認為,廣州聯通搬出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的文件為自己辯護,而不是認真去對待消費者投訴。這樣即使贏了官司,也會輸了用戶的信心,并不是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法。“與其花費高額的費用請律師打官司,為什么不去認真對待錯誤,向消費者賠禮道歉?”蔡海寧說。
《電信服務規(guī)范》不能成為聯通抗辯依據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紀格非認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手機服務費糾紛案。本案中,消費者(原告)在接受某種優(yōu)惠服務時,對優(yōu)惠的內容以及享受優(yōu)惠的條件和范圍沒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運營商(被告)通過格式合同的方式對自己與消費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作出約定。在這些合同中,運營商傾向于對自己的責任和消費者的權利作出有利于己方限定性解釋,消費者在簽訂合同時,由于專業(yè)知識的欠缺以及風險意識不足,因而對合同的內容沒有收入了解,從而導致在糾紛發(fā)生以后難以有效維護自己的權利。
在本案中,原被告合同同時約定,被告應每月向原告寄送通話清單,但原告稱被告從未履行此項義務,因此導致自己無法對話費收取的情況進行核對。按照有關規(guī)定,對于聯通公司是否已經向原告郵寄過話費清單這一事實,應當由聯通公司進行證明。
此外,本案被告提到的我國信息產業(yè)部頒布的2005年4月20日實施的《電信服務規(guī)范》中關于“移動電話原始話費數據及點到點消息業(yè)務收費詳單原始數據保留期限至少為5個月”的規(guī)定,是行政法規(guī)對于行政管理相對人的義務的規(guī)定,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對原被告的合同法律關系沒有約束力,不能成為被告抗辯的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