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曾經(jīng)3次“離校出走”。在他看來,自己是在用最極端的辦法,抗議老師“幾十年不變的教育套路”:老師批評學生應該單獨談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是對學生人格的不尊重。 教育好新時代的學生,必須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新手段。他說,“教育能力低下的老師,不該奢望學生的尊重。” 有學生直言,現(xiàn)在老師整體素質(zhì)的下滑,已經(jīng)讓老師這個曾經(jīng)偉大的職業(yè),走到了不受尊敬的邊緣。 記者在百度搜索時發(fā)現(xiàn),僅今年上半年,涉及老師、學生、家長發(fā)生沖突的報道、視頻至少有上百個,百度“老師”吧中,充斥著各種對老師不滿的帖子。
“老師的一些做法不值得我們尊重”
黃馨一想起自己的高中班主任,就一肚子氣。
“她經(jīng)常發(fā)脾氣、罵人,沒有同學喜歡她。”黃馨告訴記者,每天的晚自習都是班主任的“發(fā)泄“時間,幾乎每個同學都被她罵過,好好的自習時間就這樣浪費了。
一件事讓黃馨印象深刻。一次,班主任在晚自習時批評一名同學上課照鏡子,她走到學生中間,咆哮著說:“照鏡子的同學,你以為你是張曼玉還是梁朝偉?”一時間,全班哄堂大笑。
“也不看看自己,再怎么照你還是那樣!”班主任繼續(xù)說。全班又是一陣哄堂大笑,照鏡子的同學滿臉通紅,把頭埋在桌子下面,不敢抬頭。那天以后,照鏡子的女同學3天沒來學校上課。
“為什么老師不能用一些文明的方式呢?”黃馨搖搖頭,反問記者,“老師、學生都有人格,為什么老師就不懂得尊重學生的人格?老師樹立威信要以學生失去自尊為代價嗎?”
黃馨說,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想尊敬老師,是老師的一些做法不值得他們尊重。
對于教育方法的問題,在四川省眉山市教了22年書的李明(化名)認為,批評學生是老師的責任,在一些情境下,用稍微過激的言語或者在不太合適的場合批評學生,也可以理解,畢竟老師的初衷是希望學生更好地成長。
李明告訴記者,有一次他檢查學生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的作業(yè)沒有按照要求完成,一氣之下就把這個學生的作業(yè)本撕了,并要求學生重寫。
李明氣頭上的舉動遭到學生當場反抗,學生質(zhì)問李明憑什么損壞自己的東西,并表示絕不會重寫。第二天,家長就打電話到學校,向?qū)W校領導投訴他教學方法不當。
“現(xiàn)在慢慢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法是有些問題。”李明說,做了那么多年老師,一旦身處特定環(huán)境,情緒一激動,一些話不經(jīng)意就說出來了,一些事也就下意識地做了。
2002年從西南師范大學(現(xiàn)為西南大學——記者注)畢業(yè)的曾小剛,是貴州省遵義市航天中學的一名老師,他曾經(jīng)和李明的看法一樣,認為老師無論怎么教育學生,初衷都是好的,即便有些方法過激也是“恨鐵不成鋼”的表現(xiàn)。但一次和學生言語上的沖突,讓他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在一堂高二年級的課上,一名女學生不停地說話,曾小剛指責她:“你的素質(zhì)怎么這么差呢?”曾小剛承認,當時自己語氣很重,態(tài)度不好。
“你用這樣的態(tài)度跟學生說話,你的素質(zhì)怎么這么差呢?”女學生反問道。
“我當時克制住了自己,沒多說什么,繼續(xù)上課。”曾小剛說,這句反問讓自己思考了很多:當我在課堂上說她素質(zhì)差的那一刻,我就已經(jīng)犯錯誤了,這起碼是一位男士對一位女士的不禮貌;其次,一個成年的學生,對是非已經(jīng)有了判斷標準,上課說話這個問題,完全可以私下提醒、批評,效果會更好。
從那以后,曾小剛隨時注意自己和學生說話的語氣,對某一事件的批評當著全班提出,對學生個人的批評都在辦公室“一對一”完成。
“學生尊重你,才會信服你,與其讓學生心有不甘地被批評,不如選擇更恰當?shù)姆椒,使學生主動改正缺點。”曾小剛說。
授課不精也難獲學生尊重
“老師對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知識都不精通,也是學生不尊重老師的重要原因。”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葉希(化名)告訴記者,由于高一時的物理老師“連解題思路都不清楚”,到了高二文理分班,80%的同學都堅定地選擇了文科。
葉希告訴記者,那個物理老師畢業(yè)于一所普通的師范學院,是靠著家里的關(guān)系進的重點高中。一次在講關(guān)于牛頓第三定律的題時,她自己算錯了,學生們給她糾正,她堅持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最后一氣之下竟然沖出教室,連課都不上了。
“這樣的老師,我該如何尊重?”葉希無奈地說。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的袁偉妮對此也有同感,說起自己初一時的英語老師,她連連搖頭。袁偉妮說,這個年紀并不大的英語老師,一讀英語課文就“卡殼”,每次都用手指著書,頭埋得很低,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讀,碰到生僻的單詞,他就歪著頭想半天,勉強靠著讀字母來蒙混過關(guān)。
“哪怕他能在上課前一天,自己讀幾遍課文,也不至于這樣啊。”袁偉妮說,這樣的老師,會讓同學們覺得站在面前的是一個不懂裝懂的小丑。
開學兩個月后,學生家長找到學校,要求更換英語老師。“該教的課文都念不通順,還有什么資格教書?”在家長們的強烈要求下,這名英語老師被調(diào)離。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些老師因為備課不仔細、上課不認真、表達能力差,經(jīng)常被學生投訴,許多中小學都采取了班級和任課老師雙向選擇的措施,經(jīng)常被投訴的老師往往會因為沒有班級選擇自己,整個學期都沒有課上。在一些中學里,老師幾年沒有課上的情況并不罕見。
“教學經(jīng)驗缺少,可以努力積累,但是專業(yè)知識不精、上課質(zhì)量差,就是老師的態(tài)度問題了。”在曾小剛看來,這涉及一個老師是選擇當“職業(yè)教師”,還是“以教師為職業(yè)”。
“現(xiàn)在有的老師已經(jīng)變了味。”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巴登尼瑪教授說,一個職業(yè)教師不計回報的奉獻精神,是能傳遞到學生心中并贏得尊重的,而僅僅以教師為職業(yè)的人,就是混碗飯吃,這就導致一些老師對自身素質(zhì)要求不高,進而影響整個教師群體的質(zhì)量。
“如果實在找不到工作,可能我還是會回老家做老師吧”
記者在全國“211”工程學校名單中看到,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9所師范類院校榜上有名,但這些學校的錄取分數(shù)與同批次的高校相比,有的并不突出。
而全國100多所師范院校絕大部分為“二本”和?圃盒#@些院校在同批次的高校中,錄取分數(shù)也偏低。
“我本來報的是一所重點大學,可志愿沒填好,就掉到了這所師范院校來了。”某省屬師范院校的大三學生朱新穎說,自己之前從來沒有當老師的打算,只是陰差陽錯成了一名師范生。
在朱新穎的身邊,和她同樣情況的同學不在少數(shù),“一個班里至少有一半人是沒辦法了,才來上師范的。”
由于不感興趣,朱新穎在專業(yè)方面成績并不突出,她說,自己每天的生活,除了上課就是上網(wǎng)。到了大四,師范生被陸續(xù)安排到中學實習,朱新穎開始焦慮:“一點教師的專業(yè)技能都沒有,拿什么去教學生?”
和同系同學朱新穎相比,江沙(化名)不當老師的態(tài)度更堅決,已經(jīng)被安排了實習單位的她,如今依然“宅”在學校,每天過著“寢室—圖書館—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江沙告訴記者,他打算利用這段時間好好準備考試,至于實習,“能夠混過去就混過去吧。”
被問到讀研畢業(yè)以后做什么時,江沙顯得很迷茫:“反正師范生只要不掛科,都可以拿到一張教師資格證,如果實在找不到工作,可能我還是會回老家做老師吧。”
曾小剛也注意到,自己的高三學生中,很少有愿意報考師范專業(yè)的,即便考慮報考師范專業(yè),也不會放在第一志愿,“講課累、收入不多、不容易成‘名’成‘家’,在現(xiàn)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教師肯定不會成為學生選擇的主流職業(yè)。”
現(xiàn)實情況是,一小部分師范生抱定做老師的信念,走進師范院校;一部分“誤打誤撞”走進師范院校的學生,選擇接受現(xiàn)實,努力培養(yǎng)興趣,在教師的路上繼續(xù)走下去;還有一部分師范生則選擇考研、出國,希望通過這些途徑擺脫教師這個行業(yè)。
但巴登尼瑪認為,師范生源質(zhì)量并不是最關(guān)鍵的問題,讓學生能重新拾起對老師的崇敬,還需要老師高度重視自己教授知識的能力,同時時刻注意自身在道德規(guī)范、言行舉止等方面對學生的影響。 本報記者 白皓 通訊員 蔣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