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地”,無疑是2007年點擊率最高的房地產“術語”之一。
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稱,迄今為止全國范圍內囤積在開發(fā)商手里的土地,總量多達10億平方米。這份由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國房地產土地囤積及資金沉淀評估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沉淀在土地上的資金估計約2.4萬億元,每年“囤地”所需承受的資金成本約2000億元。
與此同時,國家統(tǒng)計局也繼國土資源部之后,公開建議應取消涉嫌“囤地”的開發(fā)商參與新一輪土地競拍的資格,以遏制愈演愈烈的地價、房價漲風。
而就在上述報告發(fā)布前夕,由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lián)合制定的《土地儲備管理辦法》正式出臺,這是中國第一部有關土地儲備的全國性法規(guī)。
如此密集的針對土地儲備(或曰囤地)問題的官方法規(guī)和表態(tài),以及來自學術機構的警告,不斷提醒著人們土地問題的嚴重性。
實際上,是土地供應短缺還是大量已出讓土地被囤積,是造成地價持續(xù)高漲的真正原因——換言之,究竟是地方政府還是開發(fā)商應該承擔高地價真正“幕后推手”的責任——的話題,一直存在不少爭議。從北師大報告披露的情況看,原來政府的土地儲備中心本身也有大量囤積土地的行為,若干主要城市已連續(xù)三年未能完成預定的供地計劃,已成為導致當?shù)貥莾r快速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此一來,政企雙方都要各打五十大板了。
從理論上說,地方土地儲備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根據(jù)市場實際需求,通過增加或減少某一段時間內的土地供應,以調節(jié)地價,并由此影響房地產市場的走勢尤其是樓價的漲落。這方面,香港政府(不論是特區(qū)政府還是回歸前的港英政府)都有成熟的經(jīng)驗供內地借鑒。
問題在于香港畢竟是個彈丸之地,政府的土地政策完全從屬于整體經(jīng)濟管治要求,而內地情況卻復雜得多。不管是何種原因造成市場上土地緊缺,令地價上升進而推高樓價,并形成兩者互相扯動的局面,客觀上說對期望“賣地生財”的各地政府而言,不完全是壞事。中央政府在過去一年多的強力調控中,一再強調樓價漲幅及住房保障制度建設將與各地主管官員“烏紗帽”掛鉤,便反映了中央與地方之間在此敏感事宜上的微妙博弈。
從操作層面上看,各個城市土地儲備中心整理的土地,相當一部分來自舊城拆遷改造,偏偏在土地開發(fā)利益分配及合理補償?shù)确矫,政府房?ldquo;合謀”損害普通民眾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于是拆遷之難、糾紛之多,已演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以至于中央政府不得不多次指示“緩行”。
另一方面,盡管得到新的土地儲備法規(guī)的支持,但土地儲備中心對所謂閑置土地(包括開發(fā)商的“囤地”)的處理和回收,同樣是說易行難。因為不少被指涉嫌“囤地”的海內外知名房企,本來就是地方政府好不容易請來的“財神”,請神容易送神難,政企利益已經(jīng)捆綁在一起,或者牽涉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不是說清理就能清理的。這大概也是各個城市土地供應計劃連年不能完成的客觀原因之一吧。如果因此指責土地儲備中心有意“囤地”未免冤枉。
還有一個尚未得到足夠關注的現(xiàn)實是,由于各地持續(xù)不斷的基建投資熱潮(房地產開發(fā)自然也在其中),現(xiàn)在據(jù)說不少省會城市的建設用地指標均嚴重超標,有些地方甚至已透支了未來3到5年的用地指標。這個難題如何解決,對政府的規(guī)劃管理智慧和實際調控能力,顯然是一次更嚴峻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