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9日電 香港《大公報》9日刊文說,互聯網在滿足公眾知情要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績不容抹殺。而一些地方政府的電子政務卻陷入“有電無政”的尷尬局面,一些政府網站淪為花瓶和擺設,原因還在于權力傲慢,在于政府部門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管制思維。電子政務不僅僅是要政府辦公提供數字平臺,更重要的應是真正建成政府與民眾溝通橋梁。
文章摘編如下:
8日發(fā)表的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指出,互聯網促進了政府信息公開。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全面啟動“政府上網工程”,截至2009年底已建立政府門戶網站4.5萬多個,電子政務建設有效提高了各級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務公開水平;ヂ摼W在滿足公眾知情要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這方面的成績不容抹殺。
但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電子政務卻陷入“有電無政”的尷尬局面,意即雖然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建設了政府門戶網站和信息平臺,卻在上面看不到應有的政務內容和官民互動,徒具形式。
中國社科院一份有關地方政府透明度的報告稱,對43個省會城市和較大城市的政府門戶網站調查發(fā)現,半數以上不及格,欄目空置、提供信息陳舊錯誤,甚至聯系電話、電郵地址都是錯的。大城市尚且如此,其它中小城市可想而知。
這些問題的發(fā)生,當然不是技術和資金層面缺乏支持。一些政府網站淪為花瓶和擺設,原因其實還在于權力的傲慢,在于政府部門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管制思維,尚未樹立起打造服務型政府、陽光政府的理念。
近幾年來,中國的互聯網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而急速的變化,互聯網不僅是一個信息平臺和交流工具,更催生了網絡民意和網上問政的勃興。因為有互聯網,周久耕、韓峰、逯軍等一大批貪官、昏官、庸官倒下了;因為有互聯網,趙作海、鄧玉嬌等一批公民的權利和正義得到伸張。
然而在這些事件中,往往是一些民間網站甚至是很不起眼的小論壇,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少政府投入巨資建設的門戶網站,往往嚴重滯后甚至自始至終是旁觀者。這不能不說是電子政務的悲哀。
電子政務不僅僅是要政府辦公提供數字平臺,更重要的應該是真正建成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梁;而且不僅僅是發(fā)布政府信息的告示牌,更應該是反饋民眾意見的回音壁。這種新型的官民關系,才是電子政務的應有之義。(馬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