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自1992年以來,堅持“扶優(yōu)治劣、規(guī)范市場、引導消費、服務企業(yè)”的宗旨,始終以鮮明的主題開展新聞輿論監(jiān)督,揭露曝光了一批制假售假案件,扶持宣傳了一批名優(yōu)企業(yè)、名優(yōu)產(chǎn)品,維護了消費者權益,受到社會各界贊譽。投訴維權辦公室通過受理、解決投訴為廣大用戶和消費者排憂解難,對性質惡劣、問題突出的重大侵權事件開展新聞調查和輿論監(jiān)督。
2011年,我會共受理消費者投訴9809件次,舉報55起,接待來訪和電話咨詢4285人次,已依有關法規(guī)妥善辦結8187件次,辦結率為86%,轉交相關部門處理187件,為消費者挽回經(jīng)濟損失2600多萬元。消費者投訴較多的主要集中在工程機械、企業(yè)廣告和家電維修等方面,投訴量同比分別上升了8.0 %、7.15 %、5.14%。其中,家電維修中出現(xiàn)的各類問題所占的投訴比例,居高不下。
一、質量消費投訴維權的主要問題
(一)家電假劣維修站及零散維修工欺詐問題多
投訴信息顯示,家電維修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各種質量問題居高不下,最主要的是假冒特約維修站(點)、游擊式維修人員采取形式多樣的欺詐手段,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家住河北燕郊的劉女士反映,她家中的燃氣具偶爾點不著火,碰巧小區(qū)中有家電維修工上門服務。維修工上門后,背對著劉女士,對燃氣具進行了檢查,然后告訴劉女士燃氣具漏氣,很危險,要趕緊修。劉女士疑惑之前并沒有這樣的問題,這時維修工提出,這樣的故障他不會修,讓劉女士找正規(guī)維修站,一邊說一邊在燃氣具中摸索,突然拿出一張寫著維修服務電話的小條,告訴劉女士,這是燃氣具上貼的,寫著廠家維修電話,讓劉女士找對方修理。劉女士一聽,趕緊撥通對方電話,說明情況,對方說一會兒就來人上門修。掛了電話后,這位維修工就離開了。
過了片刻,維修站工作人員上門了,查看后說這臺機子無法修復,只能更換,并且更換還要加收費用。講了半天價后,劉女士用家中這臺燃氣具折舊,另加付1200元錢,更換了一臺新款燃氣具。
好不容易解決了問題,劉女士打開使用時卻發(fā)現(xiàn)燃氣具燃燒不足,火苗紅,火力弱。再打剛才那個維修電話,卻再也沒人接聽了。劉女士決定找廠家投訴,才想起來對方?jīng)]有留下發(fā)票或其它任何票據(jù),而更換的這臺燃氣具,沒有說明書,連型號都沒有,上網(wǎng)一查,這一品牌燃氣具根本沒有這個款式。
事后劉女士回憶,家中燃氣具使用十年,從未看見過那張寫著維修電話的小條,在維修工來檢查之前,也沒有漏氣問題。
這類欺詐在今年投訴受理中雖初次遇到,也非個例?梢钥隙,不是游擊式維修人員合伙欺詐,就是假冒特約維修站“釣魚”行為,是以往坐等不明真相消費者“上鉤”的“升級版”。
小區(qū)中的游擊式維修人員,沒有固定營業(yè)場所,沒有受過正規(guī)培訓,也沒有資質,維修人員素質、技術力量、設備和配件方面,都達不到正規(guī)企業(yè)特約維修站(點)、區(qū)域服務中心的標準要求,服務質量和維修技術不能保證。其行為本身就是欺詐,貿然選擇此類人員維修可能會給消費者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帶來隱患,假冒特約維修站(點)也同樣存在上述問題。廣大消費者一定要注意防范,尤其是老年人防范意識弱,更要注意自我保護,家中電器出現(xiàn)問題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維修服務站維修。為方便廣大消費者查詢,我會再次將部分品牌售后服務電話提供給大家(名單附后)。
從2007年起,我會先后公布了四批家電假冒特約維修服務站(點)名單,并配合有關部門依法對部分假冒特約維修站(點)進行了整治。但這類事件仍時有發(fā)生,新的欺詐手段也不斷出現(xiàn),還有不少消費者出于節(jié)約維修成本選擇假冒特約維修站或零散維修工來維修家電,反而造成更大的損失。假冒特約維修站或零散維修式常見的欺詐行為有:高價出售劣質零件、夸大產(chǎn)品故障、惡意破壞產(chǎn)品制造故障、不會維修卻稱已修好、亂收高額修理費等。
我會決定今年開展“家電維修迷霧多,神秘顧客比真假”活動,面向全國消費者征集家電行業(yè)“神秘顧客”。我會將與神秘顧客一起,以實地操作方式,開展真假特約維修站維修狀況比對活動,全程展示特約維修站和假冒特約維修站工作人員的維修過程,讓消費者切實體會并辨識真假,主動、自覺地遠離假冒特約維修站。
- 1
- 2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