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國際消費者日來臨之際,《天天315》節(jié)目從3月12日起,連續(xù)3天推出國際消費者日特別節(jié)目《315維權進行時》。梳理過往節(jié)目中曾經報道過,但久拖不決的消費熱點難點,力爭通過我們的努力,督促問題的解決,讓消費者能夠安心消費,明白消費。
今天播出《傲慢的國際大佬》第二篇——開車感受大風吹,車內御寒帶帽子。檢測漏風靠“耳聽體感”土辦法,自詡嚴謹為何公然違背科學精神?善意的背后,到底還隱藏著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寶馬汽車,怎能讓你蒙混過關?
中廣網(wǎng)北京3月13日消息 據(jù)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寶馬5系新車漏風事件經報道后,北京寶城百旺經銷商很快再次通知車主驗車,并稱這一次寶馬中國[微博]會派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到現(xiàn)場對車輛進行檢測。2月4號,記者隨同車主一起見證了寶馬中國的整個檢測過程。
記者:您用什么方法檢測?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先坐上聽一下。
記者:按什么標準來檢測?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我們也是按照國家的標準來檢測,國家的標準很簡單,有一個多少分貝,一個多少的標準。
記者:就是聽?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對對對。
記者:密封性沒有別的方法能檢測得更仔細些?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可以查,個別的可能會有一些其他方法,就是在國家車輛檢測中心,或者國家車輛研究局。
記者:您能把檢測標準說的具體一點嗎?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檢測標準具體的我也不方便說,其實很簡單,哪都可以問到,網(wǎng)上都可以查到。
對于檢測標準的具體內容,寶馬中國技術人員一面稱“不方便說”,一面又說網(wǎng)上都可以查到。為什么公開的信息卻不方便公開說?寶馬中國的技術人員口中的所謂國家標準又到底是什么呢?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我要確定這兩輛車是否在同一標準下,這么多車,標準應該是一樣的。
記者:檢測只能通過對比?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咱們爭論這些沒有什么太大意義,因為客戶對這些也只是一個感受,我更希望你出具一張單子,那張單子蓋一個戳,寫著某某律師事務所,有一個證據(jù)。
記者:但我們也希望這個報告應該你出。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我會出,就是做一下測試之后,就僅僅感受而已,然后我們會出一個正式的東西。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僅憑感覺檢測車輛的做法,立刻遭到車主的質疑。
王明:試完你就給我一個檢測報告是嗎?檢測報告里面肯定會有依據(jù),對不對?那么,你這個測出值是用什么?用你的耳朵,你的體感,你的皮膚?你代表寶馬中國來,你就要很科學,很客觀地說哪出問題了,你的耳朵不是國標,你的皮膚也不是國標。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您說的非常專業(yè),那些東西我都沒有帶,我還是得回去。
寶馬中國技術人員出面的這次檢測,最終不歡而散。記者隨后上網(wǎng)查詢,搜索3小時也沒有找到相關的國家標準。隨后,記者又聯(lián)系國家權威檢測機構,詢問檢測標準及專業(yè)的檢測方法。
質檢服務熱線:歡迎進入北京12365質檢服務熱線,我們有一個汽車質檢站,您記一下電話吧……
記者:車漏風是在這邊檢測嗎?
質檢服務熱線:沒有這方面的標準,第二,你要檢的這個屬于質量鑒定的范疇,中機司法鑒定所,你可以先咨詢一下。
記者:我想咨詢一下,我的車漏風,這個可以鑒定嗎?
鑒定中心:目前這方面咱們還沒有受理,因為車輛司法鑒定所也是資質剛下來,目前來說您說的那個鑒定范圍,暫時還不具備檢測設備,要鑒定恐怕也得一段時間以后。
記者核實到的情況是,對于漏風沒有標準,沒有機構能夠進行第三方檢測,為什么這樣一個查詢結果和寶馬中國技術人員給出的答復會大相徑庭呢?
經濟之聲評論員包華就此點評。
包華:這個技術人員本身并不專業(yè),對于普通車主來說,寶馬公司的技術人員應該是專家,但很明顯我們碰到的技術人員并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他所給出來的一些標準,自己本身也并沒有把握,否則當時應該說得非常的清晰,所以在他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他說的所謂有標準或很容易查找,更多是讓消費者對他產生信任感,最終我們查到的結果是質疑,而這樣的質疑程度更嚴重。
同時,這樣的檢測方法也不能稱之為專業(yè),他的方法跟普通消費者坐在車上的感受是完全一樣的。雖然消費者的感受很重要,這種感受直接決定了消費者是否繼續(xù)使用這臺車輛,但作為廠家,你不能通過感受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你一定要拿出一個客觀的檢測依據(jù)或數(shù)據(jù),哪怕沒有標準,只要數(shù)據(jù)存在,而這個數(shù)據(jù)會對于不同人群造成哪方面的影響,你要做消費提示,這樣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廠家。
漏風的車,我相信對乘車人或駕駛人來說感受是非常糟糕的,他的身體感受,他是否會得病、是否感到其他方面的不適,我們不得而知。但另一方面,如果有漏風情況發(fā)生的話,能耗一定增加,空調系統(tǒng)轉起來之后,負荷會更高,消費者開這樣的車油耗一定會比其他車輛大,而這樣的經濟損失是無形的,很多消費者買了單之后還不知道到底為什么。
按說,產品在生產制造過程中一定是有標準的,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有幾個標準大家可以借鑒:首先,有沒有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是強制性標準或推薦型標準,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依據(jù)。其次,有沒有行業(yè)標準,汽車方面的行業(yè)協(xié)會有沒有推薦型的標準,大家可以參考。第三,企業(yè)標準,在設計和生產時是按照什么標準做的,是否符合這個標準,能不能把標準文件給大家,這個車輛本身是進口的,是不是符合它原產國,或原產地區(qū)的標準,咱們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國內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和企業(yè)標準。
國際大品牌之所以能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大品牌,是有原因的,也是因為它比其他企業(yè)更加優(yōu)秀,做得更加完善一些。但我認為這樣的品牌不需要迷信,任何大品牌都需要消費者的監(jiān)督和推動才能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產品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夠逐漸修正,使產品更加完美。批量生產的工業(yè)化產品是有瑕疵的,只不過是出現(xiàn)百分比的高低問題,優(yōu)秀企業(yè)百分比低一些,不優(yōu)秀企業(yè)百分比稍微高一些,僅此而已。所以我提醒所有消費者不要迷信廣告,自己去看產品。
消費者開車時明顯身體不適,寶馬方面卻說靠“耳聽體感”辦法,對比檢測得出結果:車輛正常。試問沒有相關檢測標準,寶馬方面如何靠“耳聽體感”辦法進行對比測試?這種做法是否只是想要蒙混過關呢?明天請繼續(xù)收聽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