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喬布斯仙游了,蘋果仍然是那個充滿創(chuàng)新力的蘋果。但“新官上任三把火”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蒂姆·庫克接任CEO后也走不出這個套路,蘋果公司還是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更商業(yè)化。
一年來,可以在很多細節(jié)上看到蘋果的變化,例如庫克在財報說明會上經常贊美中國市場的表現(xiàn),又如新發(fā)布的iPad m ini。
在上周赴美國參加iPad m ini發(fā)布會時,現(xiàn)場一位《福布斯》雜志記者曾對筆者說,蘋果的每一款產品上市前都會經歷至少2-3年的準備期,iPad m ini也不例外。只是在喬布斯時代,這款產品可能一輩子都得呆在實驗室里不見天日,因為喬布斯不認同小尺寸的平板電腦。但庫克不一樣,他知道市場需要這樣一款產品,所以就把它推了出來。
筆者贊同這種說法,在看到iPad m ini真機時,也知道里面并沒有什么強大的硬件配置。但這又如何?光從其2000元人民幣左右的定價策略便能做出預判——— 這又是一款足以讓整個消費市場為之瘋狂的產品。
在喬布斯時代,蘋果產品布局很零散,先有M ac電腦,然后是iPod播放器,再是M acbook,后面又有了iPhone和iPad。產品線之間沒有太多聯(lián)系,更像是單兵作戰(zhàn),但每一款產品在同領域中都是佼佼者。
到了庫克時代,單兵之間的聯(lián)系開始變得緊密。特別是iPad m ini,就像是一整塊拼圖中唯一缺少的那個部分,鑲嵌完成后,蘋果把電子消費品領域唯一的7英寸平板空缺也給填了,構成了手機、播放器、大小尺寸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一條完整的產品線,讓電子消費領域的競爭對手怎么都繞不開自己,必須正面對決。
你或許會說,這樣的全產品戰(zhàn)略其他品牌一樣有,例如三星,又或者索尼。確實如此,但庫克時代的蘋果還有另一項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基礎——— 喬布斯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