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邵好
“上網尋找二手房”已經成為搜索房源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頻頻出現的虛假房源正在挑戰(zhàn)購房者的信任底線。
近期,有讀者向本報反映,在通過中介機構選購二手房過程中,經常遇到“假房源”的情況:中介機構在網上掛出一些看似非常誘人的房源,吸引到購房者之后,再推銷其他房源,以達到增加客流的目的。
對此,經濟導報記者在清明節(jié)假日期間,走訪了濟南多家二手房中介機構,發(fā)現“虛假房源”的情況確實非常普遍。
網上房源不可信
“網上看到的房源信息,尤其是好的房源信息,有時并不可信。”濟南市民程海燕告訴導報記者,年后她一直在關注二手房,然而在網上看到的特別好的房源,與實際的往往差別很大。“面積變小、價格提高的情況很普遍。”程海燕說。
不僅是購房者感覺“假房源”滿天飛,賣房者也對二手房中介機構隨意更改房源信息非常不滿。
“我之前賣掉了一套房子,當時在網上掛出來的價格折合每平方米1萬元左右。后來就經常有中介機構給我打電話,告訴我有客戶愿意以9000元/平方米接手,我肯定不愿意,結果中介機構還埋怨我不守誠信,自己發(fā)布的價格卻不賣了。后來我到網上看了一下發(fā)布的信息,原來是中介機構私自給降了價。”市民李宏偉向導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賣房經歷。
“有時候確實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程海燕告訴導報記者,“現在都總結出經驗了,一般而言,網上的房源面積都比實際的小,精裝的也只能算簡裝,‘實地圖片’基本不可信,經常是多套房源使用同一組圖片。”程海燕還以“過來人”的身份提醒導報記者,買二手房圖便宜常常會“吃大虧”。
事先做“功課” 發(fā)布便宜房
導報記者以購房者的身份走訪了濟南市多家二手房中介機構發(fā)現,網上發(fā)布虛假房源信息,引誘購房者實地看房,趁機推薦其他房源的情況并不少見。
在市中區(qū)東八里洼附近的一個二手房中介機構,導報記者要求現場看一處偉東新都的房源。由于事先做了“功課”,該房源發(fā)布的價格較周邊每平方米低了2000元,非常超值。但是,負責接待的置業(yè)顧問劉杰并不急于帶導報記者去看該房源,而是不停地詢問置業(yè)要求,并開始介紹其手中其他的二手房,對于網上那套非常有誘惑力的房源卻絕口不提。
在導報記者的一再要求下,劉杰終于同意現場看房。繞了偉東新都一大圈之后,導報記者看到了該套房源——— 一處位于偉東新都小區(qū)旁邊的回遷房,無論從位置、周邊環(huán)境還是樓房結構來看,均與偉東新都有著不小的差距。
“這個也是偉東新都,只是和那邊的商品房不太一樣。”面對導報記者的質疑,劉杰給出了這樣的答復,“所以這邊比較便宜。如果不合適,我們還有別的房源供參考。”
只為推介“其他房源”
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經十東路的一家二手房中介公司。導報記者在網上查詢到,該中介公司手中有一套正大城市花園的二手房,價格較市場價低20%,網上發(fā)布的戶型圖和位置圖都非常有誘惑力。
而在該房源現場,導報記者卻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房源實際戶型與戶型圖差距甚大,周邊環(huán)境也與之前置業(yè)顧問描述的不同。對此,陪同看房的置業(yè)顧問王成君表示,自己沒注意該細節(jié),可能是弄錯了。
在隨后的交談中,王成君表示,網上房源信息出錯很常見。“每個便宜的房子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問題,要不房主為什么要便宜出手呢?”王成君承認,這些信息一般都是購房者來看了之后才告知。“一開始就說明白,購房者可能就不來看房了。”王成君說。
可是購房者發(fā)現房源不符怎么辦呢?面對導報記者的疑惑,王成君表示,一般購房者不會特別較真,網上標示的房源沒有了,還可以看其他的。
為何網上房源眾多,到現場看就“變”少了?王成君表示,網上看似房源很多,很多都是長時間沒有更新的,較優(yōu)惠的房源僅占一小部分。
可乘之機
“長期以來,房地產市場的監(jiān)管工作集中于新房交易,二手房方面的相關法規(guī)尚不完善。這給了二手房虛假房源可乘之機。”5日,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導報特約評論員李鐵崗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份“網絡找房行為調研”的結果顯示,市民對網上找房“感覺不滿意或一般”的比例高達80%左右,不滿的主要原因是“網絡房源的真實性和時效性過低”。
“二手房市場信息不對稱,也讓購房者處于劣勢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二手房中介應該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提供信息,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利用信息不對稱欺騙購房者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李鐵崗告訴導報記者,短期來看,“虛報房源”的辦法可能會帶來一些客流,而長此以往,購房者會逐漸對二手房市場喪失信任,影響這一市場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