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改”中沒危房?
艾小貴家住江漢區(qū),他住的樓是1999年建成,現(xiàn)以“危改”之名被納入“棚改”
武漢市2011年的棚改住房建設任務,占整個保障房任務量的四分之一。
記者隨機選擇該市公示的幾個棚改項目,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項目多被冠以“危改”、“舊城改造”等名義,進行商業(yè)開發(fā)或成為儲備賣地項目。
艾小貴,家住武漢江漢區(qū)航空側路,那是1999年建成的框架結構樓房,現(xiàn)被作為危房,要求拆遷改造。
艾小貴的住宅樓屬于湖北省非金屬公司。
“非金屬公司片”也是武漢市列入2011年度棚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之一,共745戶,整個片區(qū)由非金屬公司、湖北省第二建筑公司和湖北省建材公司3個單位的宿舍區(qū)組成! ∮浾攉@得的該棚改區(qū)的拆遷許可證顯示,這是一個“土地儲備(危改)”項目。
當?shù)匦^(qū)居民徐蕾說,拆遷辦所稱的危房,是13棟2層樓的獨棟小別墅型房屋。
那些房屋建于上世紀50年代,是當年的廳局級老干部、老紅軍福利房。每棟房屋按蘇式結構建設,墻面“拉毛”。
徐蕾介紹,他們統(tǒng)計過,這個片區(qū)內745戶的房屋中,上述13棟老房共210戶,加上沿街搭建的棚戶門面房約70戶,全部只占整個危改片區(qū)的37%。
“其余都是80年代和90年代之后建設的新房。”徐蕾說。
徐蕾認為,他們那兒沒有危房。
按照國家法規(guī),危房改造需要住戶提出申請,危房鑒定站出具危房鑒定報告。
徐蕾表示,他們沒有提出過鑒定申請。
他們向拆遷辦要求查看鑒定報告,但拆遷辦“一直拿不出來”。
記者去武漢安捷龍拆遷安置公司核實情況。該公司負責此處拆遷。公司的工作人員稱,他們只是拆遷代辦單位,無法向記者回應。
負責改造該地塊的江漢區(qū)國土局,也拒絕向記者回應居民的質疑。
“任務多,沒辦法”
漢正街“棚改”被指拆遷程序違法;武漢市政府一官員表示,確實許多房子不該拆
武漢著名的漢正街,被納入當?shù)?012年保障性棚改項目。
宋永安兄妹9人住在這條街上,那是棟6層樓房,包括110平方米的住宅和600平方米商鋪,設施完好。
宋永安拒絕搬遷,他認為在該棚改項目中,市國土局違法,并向法庭提起訴訟。
國家在“城市規(guī)劃法”中規(guī)定,建設項目要先批準立項,再申請、獲得“建設用地規(guī)劃許可證”,再向管理部門申請用地。
宋永安提供的文件顯示,漢正街的棚改項目,程序完全倒置。
它是先于2007年4月13日,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批準文件;再于2007年5月15日,取得《建設用地規(guī)劃許可證》;最后于2007年5月21日,取得《建設項目批準文件》。
宋永安認為,這嚴重違法。
宋永安還在訴狀中提出,《建設項目批準文件》應該由市發(fā)改委作出批復,但漢正街的棚改項目,則是由“武漢市城市綜合開發(fā)管理辦公室”下發(fā)的批復文件。
該辦公室已被撤銷,職能被合并,組建了武漢市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該局未作回應。
宋永安一審敗訴,判決書中并沒解釋宋永安提出的疑問。宋永安仍在上訴。
2011年3月5日,宋家被強制拆遷。
宋永安提供的文件顯示,目前其房屋僅被按照建材價值進行鑒定,鑒定價為23萬元。
宋說,目前在漢正街,商鋪每平方米的單價,就在15萬元以上。
“我們全家從清代就在這棟老宅基地上生活。”房屋被強拆后,宋家無法經(jīng)營商鋪,斷了經(jīng)濟來源。
“我們也認為很多房子不應該拆。但上面下達的任務那么多。我們也沒有辦法”,武漢市政府一位相關負責官員對記者稱。保障房任務是按類分解下達,棚改的具體任務數(shù)也是上面下達的。
記者獲悉,2012年該市棚改目標更是擴大到3.2萬戶。
記者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江岸區(qū)、江漢區(qū)、硚口區(qū)等武漢中心城區(qū),棚改占全區(qū)總保障房任務大約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