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消費者劉先生是一名三歲孩子的父親,5月底他投訴稱,發(fā)現(xiàn)孩子玩手機上各種游戲會涉及到消費的情況,“這無可厚非,但是直接話費代扣就不合理了吧?自動跳出購買某某道具,付錢按鈕特別大,點擊一下話費就直接代扣了,沒有要求輸入密碼,我覺得這不怎么合理,希望能得到關注。”
無獨有偶,這樣的消費者投訴案例,在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上出現(xiàn)了多起,有的通過手機運營商、電視網絡服務商,有的甚至通過手機終端進行付費,而當消費者與這些平臺的客服人員溝通退款事宜時,常常遇到瓶頸——“根據線上行為表現(xiàn)很難區(qū)分是否為未成年人操作,成為維權的難點所在。”
電視寬帶里的游戲扣費
廣西桂林周先生5月接連到廣西廣電網絡的4條扣費信息,及時打客服電話詢問,卻被告知并沒有扣費的情況。直到5月22日電視欠費停機,周先生去營業(yè)廳查詢才被告知游戲扣費150元。
周先生要求對方退還費用,他認為,電視網絡收費平臺存在一定責任。小孩缺乏判斷能力,收費游戲付費設置不合理,有誘導或誤導小孩訂購開通的嫌疑。周先生與營業(yè)廳工作人員進行再三解釋,未能協(xié)調解決。
運營商定制服務扣費
廣西河池區(qū)黃先生5月25日在移動套餐內流量用完后,根據移動宣傳短信發(fā)送1111到10086可全面輕松訂購業(yè)務。黃先生發(fā)現(xiàn),發(fā)送1111到10086后出現(xiàn)了4項選擇,于是在24日到25日兩天時間內,他訂購3次10元100M流量包
后來他從移動客服得知同樣花10元可獲得2G流量,黃先生按照客服提示發(fā)送6634到10086,訂購成功。“移動短信訂購故意隱藏優(yōu)惠業(yè)務,引導客戶辦理燒錢業(yè)務,故要求退還30元費用。”
黃先生不曾想,他辦理的移動魔百盒業(yè)務也出現(xiàn)了費用的問題。25日早上7:58,他收到短信:“訂購電視VIP會員包月10元業(yè)務,從25日7點57分生效。如有疑問可在1小時內發(fā)送4260到10086901 ,將在72小時內由10086處理問題。”
黃先生孩子按錯電視遙控器,逐黃先生手機收到花費10元的訂購短信通知。他立即按通知提示回復相應內容到對應代碼后,10086并未按照約定做取消或相關業(yè)務的溝通與處理。過了72小時后,黃先生查詢已被收取10元,他要求退費,“但10086答復為我自己訂購不做退費。”
手機下載葫蘆娃游戲 扣費達萬余元
5月19日在湖北黃石消費者余先生不知情的情況下,7歲孩子通過OPPO手機軟件商店下載了一款葫蘆娃游戲,并充值了13980元。余先生說,“我沒有收到短信通知,去銀行查才知道5月19日下午兩點多,出現(xiàn)了十幾筆交易”。
余先生通過警方查才知道是在游戲中充值了元寶,通過與葫蘆娃游戲制作公司的客服協(xié)商,在游戲中做了退款申請。之后,葫蘆娃游戲方——東莞市訊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讓余先生提供相關證據給OPPO手機公司申請退款,他按要求也提供了退款申請資料給OPPO手機公司。
5月28日,OPPO手機客服給余先生打電話被告知無法退款,只支付一千元的封號費,余先生沒有同意。余先生認為,根據《民法總則》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監(jiān)護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產生的消費是可以退回的。
是否為“熊孩子”操作 成舉證難點
手機游戲扣費,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是通過移動、聯(lián)通、電信等通信運營商實現(xiàn),即在手機游戲的商店內購買虛擬裝備會彈出提示,只要點擊確定按鈕運營商就會扣除相應金額的話費。另一方面,通過電視網絡運營商以及手機自帶的系統(tǒng)文件,以游戲的形式出現(xiàn)在頁面,從而產生“定制”、“道具”等方面的費用,往往發(fā)生在孩子監(jiān)護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出現(xiàn)扣除費用的情況,時候追蹤,為時已晚。
長期關注網絡游戲“吸費”現(xiàn)象的專業(yè)律師認為,根據現(xiàn)行規(guī)定,網絡游戲虛擬貨幣交易服務企業(yè)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務。按照《民法通則》,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的充值行為本身就是無效的,錢應該退還。而10歲以上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超出其能力范圍的交易額,家長也有權主張撤銷。
既然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何現(xiàn)實中不少家長仍然面臨維權難題?舉證困難成為了這類消費維權的主要障礙。
一些游戲公司對此類事件有內部的標準處理程序,一般會要求家長整理完備資料,如賬單、扣費情況、消費記錄、游戲賬戶,甚至會要求拍下未成年人5分鐘的游戲操作視頻來觀察其熟練程度,判定是否由其本人進行充值操作。如證據充分,會退回50%~70%,甚至100%的消費款,數額根據游戲公司和家長協(xié)商確定。
不過,如果家長在被扣費的時間節(jié)點上無法拿出當時未成年人玩游戲的證據,游戲公司也可能完全不配合,拒絕退款請求。“根據線上行為表現(xiàn)很難區(qū)分是否為未成年人操作,這是維權的難點所在。”
無論是游戲還是直播,消費者要維權,就必須去游戲公司所在地的文化部門和消費者協(xié)會投訴,如果無法當面投訴,只能通過郵寄或者電話方式進行投訴,效果有限。為防止孩子的“小錢包”被游戲商家盯上,關鍵是家長要盡到監(jiān)護人責任,管好電子支付的賬戶密碼。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發(fā)生付費糾紛后,要保存好交易記錄、銀行流水信息等,為維權保留證據。通過短信中鏈接地址進入的游戲,一般通過運營商扣取話費,應聯(lián)系運營商退還費用;如果是APP手游,并且開發(fā)公司沒有運營資質的,涉及非法經營甚至犯罪問題,家長可直接向工商、公安部門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