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鞏固了自身影響力的年輕人就是亨利 ·福特二世,福特公司創(chuàng)始人的孫子。
1945年, 28歲的亨利二世被選舉為福特汽車公司的主席,繼承了這個王國。當時這個王國一片混亂,他們在支付賬單時只是簡單地在天平上稱重,因為他們認為每磅紙等同于公司一定數額的欠款。幾個月后,這位年輕的繼承者聘請了一群退伍軍官,請他們發(fā)揮自己在國防部學到的組織技能,對福特汽車公司進行調整。這支由十人組成的團隊中有一位聰明機智的年輕分析家,名叫羅伯特 ·麥克納馬拉( Robert McNamara),他后來曾負責管理過福特汽車公司和五角大樓。這組人員很快就被眾人稱為“精明小子”。亨利一世在 1947年以 83歲的高齡辭世,此時“精明小子”們已經推動福特公司走上了復蘇之路。
但 1948年 3月份,當亨利二世在德國與英國軍隊官員會面時,這些“精明小子”們都沒到場。英國占領地內有一個部分遭到毀壞的工廠,該工廠生產少量外形奇特的汽車,酷似甲殼蟲。英國方認為它們應該具有一定的經濟潛力,他們提出將大眾汽車免費送給福特汽車公司。亨利二世向公司其中一位副總裁歐內斯特 ·布里奇( Ernest Breech)征詢意見,而布里奇則說:“福特先生,我認為他們所提供的東西一文不值。 ”
當福特拒絕“免費”的大眾后,他多多少少犯了一點“近視”的毛病,也許這是無法避免的。但若這個免費的交易達成了,美國汽車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許又是另一種景象了。
6年后,大眾汽車的市值已經超過了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克萊斯勒三家公司的總合,福特錯失良機。但就在當時,這個歷史性的錯誤并不明顯;不管怎樣,這個機會似乎并不重要。在 45年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運籌帷幄、建設、戰(zhàn)斗和發(fā)展中,美國汽車產業(yè)已經成形。
1921年,除三大巨頭外,還有美國汽車公司( American Motors)和斯蒂貝克公司( Studebaker)。在這五家公司中,通用汽車、福特和克萊斯勒的銷售額占到了 90%。就如同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一樣,汽車工業(yè)的權力就集中在了這三大汽車公司和一家工會的手中。企業(yè)的市場壟斷和工會的勞資關系壟斷似乎準備永遠存在。與此同時,美國的戰(zhàn)后經濟正在經歷非同尋常的飛速發(fā)展,而底特律正是其中的領頭羊。
艾爾弗雷德 ·斯隆將汽車想象為彰顯主人個性的移動廣告,不管是刻意為之還是漫不經心,它都體現了主人的情感和抱負。像艾爾弗雷德 ·斯隆這樣刻板嚴肅的人都會有這種觀念,實屬罕見。但斯隆可能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的這個觀點會讓人們從女性的胸部、男性的生殖器、飛俠哥頓( Flash Gordon)的宇宙飛船以及野生動物身上去尋找汽車工程設計、造型和名稱等方面的靈感。那正是 20世紀 50年代汽車行業(yè)的寫照。當時斯隆已經結束了其職業(yè)生涯,被尊稱為 20世紀最偉大的經理人。
核心提示:
誰搞垮了美國汽車業(yè)(一部美國汽車業(yè)的崛起和滅亡的歷史),作者: 【美】保羅·英格拉西亞 全球經濟衰退和來自海外汽車企業(yè)的沖擊,底特律的三大汽車公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誰會在這場危機中生存下來?曾經作為美國強大經濟實力象征的底特律,明天將會是一幅什么樣的圖景?本書是一部美國汽車業(yè)的崛起和滅亡的歷史。
不管底特律制造的產品是什么樣的,美國人都會買賬,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們沒有太多選擇。但在這些歲月里,通用汽車、福特和克萊斯勒似乎也完全了解人們的需求。而美國人喜歡的東西通常也稀奇古怪,例如直指天空的汽車尾翼、體現美國青年文化蓬勃發(fā)展的跑車以及
配備有 350馬力引擎的美式肌肉車。精力過于旺盛的年輕人喜歡開著美式肌肉車飚車,而他們的駕駛證可能拿到手才剛剛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