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zhuǎn)暖,人們已經(jīng)能聽到春天的腳步聲,北京各大服裝商場也借機紛紛打出“冬裝清貨低至1折”、“冬裝清倉3折起”等誘人的促銷招牌,引得許多消費者加入其中,買一些既便宜也不太過時的冬裝以待來年穿用。然而,真的是那么低的折扣?真的有那么多的利讓給消費者嗎?記者為此采訪了業(yè)內(nèi)人士。
劉女士做服裝生意多年,對個中之道非常了解。她介紹,目前市場上打折服裝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商場節(jié)假日促銷,這一般不會有什么問題,商場的折扣一般也不會太低。另外一種是甩貨,就是這種最需要顧客擦亮眼睛看仔細。
一般來講,在商場里設(shè)有專柜的、成熟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服裝品牌,普通經(jīng)銷商的進貨價格大概在服裝價格的3~4折之間,而商場的場租、管理費等又占了營業(yè)額的20%左右。因此,有相當知名度的服裝品牌,即使是對于剛剛過季或即將過季的商品也頂多打5折或6折,這就已經(jīng)基本沒什么利潤了,主要目的是別積壓資金。另外,一般知名的大品牌,為了自身的品牌效應(yīng)也不會把折扣降得過低。對于這樣的“清貨”服裝,消費者盡可以放心買。
而最需要加倍小心的就是低至3折、乃至低至1~2折的甩貨服裝。3折是服裝業(yè)甩貨的底限,這樣的折扣已毫無利潤可言了,低于3折甩貨只是為了減少庫存積壓、減少損失的行為。這樣的打折服裝也多是經(jīng)過幾次的打折、促銷后,被顧客撿剩下的,要么就是殘次品,要么積壓不止一年以上,能真正淘到物美價廉服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一輪剩下來的服裝,就會被以近乎低至廢品的價格賣掉。
而另一類低至1~3折的打折服裝,大多數(shù)是商家在玩弄價格障眼法,并非真的揮淚大甩賣,這樣的手法在一些低檔的服裝或品牌知名度較低的服裝中,幾乎是眾所周知的做法。利用人們對大商場的信任,先將價格調(diào)高再以極低的折扣賣,要不就自己印點兒誰也不知道的洋商標,縫在服裝上,再弄個明低暗高的標價和折扣價,應(yīng)該特別警惕的就是這類欺詐式的打折。
目前,市場上也有專門經(jīng)營折扣服裝的正規(guī)商場,這些商場里的打折服裝一般都是知名品牌,除去過季外,斷碼、有毛病也是被送到打折店來賣的重要原因。如果不太追求款式、潮流,這些服裝還是比相對低檔的服裝有品位,可信度也高。即使有毛病,也多是些專業(yè)人員才能看出來的小毛病,不影響穿。但買打折貨一定要多看、仔細挑選,才能淘到物美價廉的好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