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索尼、西門子、蘇泊爾接連被曝“質量門”事件,然而這些企業(yè)的回應均讓人心生疑慮、耐人尋味。細細比較,它們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其一,對質量問題弱化或否認處理。對于多起產品冒煙和零部件融化事件,索尼稱為“極少數情況下、電視非批次性缺陷”;對于眾多用戶反映的“冰箱門關不嚴、自然反彈”現象,西門子堅稱“不屬于質量問題”;對于哈爾濱工商部門抽查“不銹鋼器皿存在錳含量超標、鎳含量不達標”的問題,蘇泊爾稱其送交國家相關機構檢驗,檢測結果合格。
其二,對于相關事件的解釋過于簡單或含糊其辭。索尼電視被爆“全球召回160萬臺”后,我們見到更多的是索尼對召回、或對中國市場區(qū)別對待的辟謠信息,并未見其對缺陷產品的具體零部件或生產廠商有所提及;而西門子冰箱事件,一直未見官方聲明,只有官方微博進行簡單回應,對于其冰箱門自然反彈這一現象也沒有任何的正面說法;而對于哈市檢測蘇泊爾“錳多鎳少”問題(錳鉻系金屬價格相對低廉、而鎳價格較高),蘇泊爾除了搬出另一檢測機構進行簡單的自證外,未對其錳多鎳少的問題回應,也未公布其送檢產品的錳、鎳含量指標,有報道稱蘇泊爾自證的檢測報告僅屬工藝與衛(wèi)生要求等方面,并不包含上述錳、鎳材質的檢測,如果果真如此,就不難理解其自證用語為何如此單薄了!
其三,對用戶沒有解決方案或敷衍了事。索尼“提供預防性檢查和免費維修服務”,不過并未見其免費維修服務通過相關渠道廣而告之;西門子有關方面一開始稱可以提供上門檢測,但需要按照西門子服務規(guī)定決定是否收費,其后其官方微博則表示可以提供免費上門服務,而至于免費服務包括哪些內容則不得而知;而蘇泊爾由于自證“清白”,自然對用戶方面沒有任何說法,也就沒有所謂的舉措。
這三家企業(yè)都乃各自行業(yè)的主流企業(yè),即使暫且不論其產品質量是否真的存在批次問題,而就這些品牌在事件處理上的避重就輕或極盡推托,只會讓消費者更加疑慮,對相關家電產品也就更加沒有信心。就如索尼事件,雖然其聲稱提供免費檢修,但據了解,目前在國內很多地方其并未接到有關消費者的問詢電話。對于這種情況,或許可以有多種解讀,譬如可以說中國消費者使用的索尼電視可能基本沒有問題,或中國老百姓的消費保護意識還比較低等;但實際上類似的電子產品,中國版不論是選材還是做工通常只會比有關國外版本更糟糕。因此筆者相信,中國用戶遇到的相關問題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老百姓的消費保護意識或許的確沒有國外消費者高,但就事論事,鮮有消費者咨詢是否也說明廠家誠意不足、未通過相關渠道廣而告之?另一方面是否也說明部分消費者對廠家的不信任、對廠家的相關表態(tài)沒有信心以致持觀望態(tài)度使然?
上述企業(yè)的質量門僅是冰山一角,其實包括家電業(yè)在內的諸多行業(yè)近年來因偷工減料、以次充優(yōu)、虛假宣傳等引發(fā)的質量門、誠信門事件可謂“隔三岔五”頻頻爆發(fā),而很多事件最終都不了了之,消費者也越來越茫然和麻木。也有極個別憤起捍衛(wèi)自己權益的,而廠商也可私了應對,然后繼續(xù)“該干啥干啥”。違規(guī)成本低,不法廠商屢屢鋌而走險,試問,監(jiān)管機構情何以堪?上述的蘇泊爾事件,據了解,哈爾濱工商部門對其跟蹤調查了三年,那么其他地方的工商部門對類似疑似問題產品是否也應立案調查?又或者,對于蘇泊爾送檢的所謂自證,上級權威機構對其問題核心即錳、鎳指標是否可以進行抽查復檢,以求真相!如果確認有嚴重問題,必應嚴肅處理,甚至讓其對相關產品實施全面召回,只有這樣才能震懾違規(guī)廠家,也才能讓消費者買得放心。說到召回,家電召回法規(guī)在千呼萬喚下去年7月曾公布征求意見稿,當時諸多條款便被指“心太軟”,而至今該法規(guī)也一直未有下文……難道,我們的有關監(jiān)管、主管機構真的有點“心太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