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辨別理財誤區(qū),是投資者避免陷入理財陷阱的首要手段。
在過去這一年里,全球金融市場都處在回升恢復階段,這意味著投資市場也逐漸從“戰(zhàn)時狀態(tài)”回復到“和平時期”。相應的,投資理財領(lǐng)域的主要風險,也從前一階段由市場大幅下挫帶來的投資風險,轉(zhuǎn)向一系列具有“牛市特征”的理財風險。
由于當前相關(guān)法規(guī)及執(zhí)法機制的不完善,投資者遇到損害自己利益的各類“理財陷阱”時,事后維權(quán)仍然十分麻煩。因此,事前防范、認清辨別理財誤區(qū),是當前投資者避免陷入“理財陷阱”的首要手段。
天上常掉“餡餅”
許多投資者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市場越火爆,主動送上門來的“餡餅”就越多。
有人主動打電話來問:“你最近股票做得怎么樣呵?”然后告訴你他們有專業(yè)的研究團隊,能夠發(fā)掘潛力牛股;
有網(wǎng)站披露大量的股票研究報告和行情分析,然后送出“逆市飄紅”或者漲幅翻倍的“大牛股”;
還有不知名的“好心人”,每天定時通過手機短信送上“金股”名單;
就在記者寫作此稿時,就有一個陌生的電話打上門,劈頭就是一大串熱情洋溢、令人心動的推介:“我們是帶頭大哥機構(gòu),每天早盤將給您送上一只金股,保證3-5天時間,獲利10-20個百分點……”
真的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嗎?也許出于好奇,也許是賺錢心切,有人真的向這些主動送上門來的“援助之手”作出了回應……
由中國證監(jiān)會提供的一個真實的案例,講述了接下來所發(fā)生的事情:
投資者張某接到金某來電,稱其是中金公司員工,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得知他的股票賬戶虧損,中金公司可以為其推薦股票,幫助賺錢。出于對中金公司的信任,張某向金某提供的賬戶匯入了3個月的會員費6000元。此后,金某多次通過手機飛信和電話向張某推薦股票。但是,張某非但沒有從其推薦的股票獲得預期的收益,反而出現(xiàn)了虧損。感覺不妙的張某致電中金公司后才知自己上當受騙。
還有一個投資者王某,接到某咨詢公司電話,業(yè)務員稱該公司為專業(yè)證券投資咨詢服務公司,可以向投資者推薦股票,由投資者自行操作,利潤三七分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王某同意了與該咨詢公司的合作,第一只股票賺了1萬元,王某按照約定給公司匯去了3000元,可是其后推薦的幾只股票卻是連續(xù)下跌,王某想找公司的業(yè)務員討要說法,而電話卻再也打不通,王某為此虧損達數(shù)萬元。
提高警惕謹防上當
監(jiān)管部門提醒投資者:對于主動上門電話、來訪一定要提高警惕,要通過查詢工商執(zhí)照、證券投資咨詢資格證書或向證券監(jiān)管部門咨詢等途徑核實對方身份,防止上當受騙。而且,不少不法分子為實施詐騙,用與合法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市場專業(yè)機構(gòu)近似的名稱蒙騙投資者,或者直接假冒合法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的名義來實施詐騙。尤其像一個知名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都是這些不法分子的主要仿冒對象。
記者從招商證券了解到,2009年全年,招商證券就與監(jiān)管部門共同關(guān)閉40多個假冒招商證券的非法網(wǎng)站。與往年相比,2009年的非法證券活動更加猖獗。招商證券客服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去年招商證券客服中心共接到舉報非法欺詐的電話305個,這些舉報電話多來自上海、深圳、武漢等地區(qū)的招商證券客戶。“舉報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冒充招商證券工作人員騙取客戶錢財;更多的則是聲稱自己是某知名私募公司、某投資咨詢機構(gòu),擁有大量內(nèi)幕消息,可以先提供幾只股票,然后引誘投資者交會費加入會員。”
可以看到,隨著證券市場進入牛市格局,理財陷阱也具有鮮明的“牛市特征”:超越市場一般水平的高收益、大牛市是理財騙子主要誘餌?朔澙沸睦怼⒈3趾侠淼氖找骖A期則是保持清醒頭腦的最好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