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質(zhì)量萬里行
文/強子
5月在上海召開的世博會上,“假殘障坐輪椅事件”堪稱曝出的最大新聞之一。5月26日,《新民晚報》、《文匯報》等媒體刊登大學(xué)生劉辰子寫給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的一封信,信中痛述一些“假殘障”人士為避免排隊之苦,租借本是為嬰兒、殘疾人、孕婦、老人等群體準備的輪椅,占用世博參展場館綠色通道的不文明現(xiàn)象。由此引發(fā)了一輪全國性的“道德譴責”熱潮。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40年前,在日本大阪,同樣是世博會上,也曝出了“議員假殘障坐輪椅事件”。當時一位日本著名議員為了不用排幾個小時的隊看“阿波羅號”和“月亮石”,竟然坐上一部輪椅,想從殘疾人通道入館,結(jié)果被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此事經(jīng)媒體曝光后,同樣一時轟動。
不同的是,輪椅事件中,在中國,假冒殘疾人的是來自民間的普通公眾;而在日本,假冒殘疾人的卻是來自官方的著名議員。兩相比較,是中國官員群體的素質(zhì)特別高嗎?平心而論,并不見得。近年來頻頻曝出的諸如“局長日記”之類的“日記門”即可見一斑。真實的原因不難判斷,日本官員之所以假冒殘疾人,實因除此之外,別無捷徑。而中國官員大抵是不必如此“冒險”的——明眼人均能看出,上海世博園內(nèi),除了“老弱病殘障”這一綠色通道外,同樣還有為“特權(quán)人士”開辟的綠色通道。看看那些衣著光鮮的“曲徑通幽”者自然就明白了。
可以說,這正是扼殺中國“排隊文化”最兇狠的劊子手。作為有限資源的分配方法之一,排隊倡導(dǎo)的是一種公共秩序,其蘊含的天然法則是“先到先得”,這相對于“價高者得”甚至“親疏有別”、“私相授受”、“走后門”等,張揚的自然是人人平等、一視同仁的公平與正義。但這種公平與正義又無比脆弱,一個小小的“插隊”舉動就能擊潰人們對它的信心,特權(quán)更是它最大的敵人。
不得不提的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中,特權(quán)一直是幽靈一般的存在。古人強調(diào)“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正是緣于現(xiàn)實中的“不同罪”,遑論“刑不上大夫”了。時至今日,很多國人也一直以享有特權(quán)為榮,“無奈”排隊為恥。似乎特權(quán)越大,就越有成就感,越值得炫耀。
所以如何讓國人以排隊為榮,以特權(quán)為恥,實在是個沉重的話題。
在“假殘障坐輪椅事件”3天后,著名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楊福家即在世博會公眾參與館,把“國民排隊”和國民素養(yǎng)乃至國家軟實力聯(lián)系起來,應(yīng)該說,并不夸張。“假殘障”揭示的是文化、文明的殘障,矮化的是國人的精神,而“排隊”背后彰顯的文明的力量,正是一個民族持久生命力所在。1970年大阪世博會之前,日本民間就曾大張旗鼓地搞過“排隊運動”,“議員假殘障坐輪椅事件”后,更是引發(fā)了全體國民的反思——今天,日本已毫無爭議地成為國民素質(zhì)較高的民族之一。
可欣慰的是,我們的輿論同樣一面倒地對“假殘障”進行了討伐——這是一個正常文明社會的本能反應(yīng),如果世人熟視無睹,就真的可怕了。但沸沸揚揚的輿論中,似乎有一個問題被忽視了:對于向來不以排隊為榮、不以特權(quán)為恥的中國人,如何療救?
保證排隊的純粹性至關(guān)重要。簡單地說,就是在該排隊的時候,人人都應(yīng)排隊。必須看到,公眾不會對“老弱病殘障”享有的特權(quán)有微詞,但對于所謂的“精英人士”特別是官員濫用特權(quán)就會心生不忿。而在權(quán)利的底線無法保持公平時,不擁有特權(quán)的普通公眾就會在被污染的情緒推動下走上“假殘障”的歧途。
所以,倡導(dǎo)國人排隊之風,僅僅依靠“擺事實”、“講道理”尚顯蒼白了些,也無力了些。中國有句老話,“沉疴下猛藥”,要讓國人形成排隊的意識,養(yǎng)成排隊的習慣,不妨讓官員和以官員為中心的利益群體的特權(quán)少些、再少些;同時,“解鈴還須系鈴人”,譬如,參觀世博,排隊,不妨請官員帶頭做起。
當然,如果官員僅僅是在世博會上排隊,難免有作秀之嫌,倘若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特權(quán)化,時時處處帶頭“排隊”,相信中國的文明進程會加快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