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委會提醒:保健品成投訴重災區(qū),層層陷阱要防范
策劃:新快報記者 保羅
采寫:新快報記者 楊英杰 實習生 倪一函
近日,本報接獲多宗針對中老年人保健品的投訴,內容集中在虛假廣告宣傳、產品質差價高、貨不對板等等。市消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保健品已成投訴重災區(qū),近期中老年人投訴基本都是針對醫(yī)藥、保健品。
案例
免費體檢賣藥
昨日,家住黃埔的張小姐告訴記者,上周未她和其母在買菜時,一名自稱衛(wèi)生局工作人員的女人說他們聯(lián)合三家健康機構要搞一項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調查,讓張母留下年齡和聯(lián)系電話。3月17日早上,一女士打電話給張母,讓她第二天上午8時到某酒店聽講座,還免費體檢,并叫上張父。
張母和張父按時到了酒店,當時那里已有60多個老人在等待。一男“專家”給他們講課,半小時后專家開始接受咨詢,并用一種儀器測血脂。在給張母測血壓時,一名專家簡單地看了一眼后,就說她的血液粘稠度十分嚴重,需要降血脂,然后給她開了一個療程(10盒)的嘉仁牌“紫微新膠囊”。張母說沒讓帶錢啊,一名年輕工作人員馬上說可以跟他們回家取錢。隨后,張媽花2920元買下了10盒保健品。
張小姐說,這種保健品外包裝上寫著“北京嘉康泰生物技術研究所”,經上網查詢,發(fā)現(xiàn)嘉仁只是一個體檢機構并不銷售保健品,更沒有藥品。張母現(xiàn)在吃了三天這種藥發(fā)現(xiàn)有不良反應,但又舍不得丟掉。
夸大功效引客
70歲的蔣婆一提起保健品夸大功效就氣得嘴唇顫抖。她說:“我得失眠癥十多年了,最近一狠心拿出半個月退休金495元,買了一個泰安磁性枕頭,說是用后就能一覺睡到大天亮,用了兩個月一點效果也沒有,多次找商店的人員,但都遭到“踢皮球”得不到解決。
緩兵之計騙財
在白云區(qū)打工的小陳因為個子較矮一直很煩惱,去年4月在收音機里聽到平安醫(yī)療門診部有特效增高藥,花200多元一個療程就能增高5厘米,于是小陳就坐車到金貴村那家平安醫(yī)療門診部,門診部的醫(yī)生讓他先交200元驗血,然后就說小陳肝功能不強,要提高肝功能才能增高,然后就開了兩個療程的增高藥共1000多元,保證能增高5厘米。小陳回到工廠后,按醫(yī)生要求吃了兩個療程,但一點效果也沒有。
去年6月,小陳再次到平安醫(yī)療門診部,醫(yī)生表示,增高不是拉高,效果慢慢體現(xiàn),又讓小陳再買了一個療程的藥,并承諾,如無效就免費治療。在吃完藥后的半年時間里,小陳一點也沒增高就再次找到該門診部,但已是人去樓空。據說,平安醫(yī)療門診部因為賣假藥被查封了。
明星宣傳誘人
家住荔灣區(qū)的林先生告訴記者:“我是個胖人,看了某相聲明星做的減肥茶廣告后深受鼓舞,一周前我在專賣店買了十盒減肥茶,回來后我按照說明書開始喝,在喝減肥茶之前我的體重是一百三十公斤,喝了一周下來我的肚子經常痛,一天要上五六次廁所,弄得我是頭暈眼花啊,身體實在受不了,但一點效果也沒有。昨天還聽說該減肥茶的廣告存在明顯的虛假夸大成分,想想真郁悶,真的不能聽信那些明星名人的現(xiàn)身說法了。”
提醒
保健品消費更多陷阱要防
據市消委會統(tǒng)計,保健品質量問題主要涉及保健品以次充好、虛標成分、添加藥物、無生產許可、廣告與廣告批文不符等方面。
目前保健品消費存在如下層層陷阱,消委會提醒消費者注意防范。
1.醫(yī)生義診。通常通過免費體檢或是醫(yī)生義診的形式進行,在取得消費者信任后便開始推薦產品,有的產品根本沒有經過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的注冊審批,有的則根本就不具備合法的生產、經營資格。
2.免費試用。這種手段經常被所謂的“醫(yī)療器械”經銷商們采用,在經過多次試用后,一些消費者由于心理作用,自我感覺有效,或者多次試用后盛情難卻而購買了產品,但買回來后發(fā)現(xiàn)存在諸多問題。
3.專家講座。在社區(qū)、廣場、酒店等大型場所通過開設健康知識專家講座、發(fā)送刊物、宣傳手冊等宣傳、銷售產品,甚至假冒患者名義宣傳療效如何神奇,誘使消費者購買產品。
4.雇“托”制造“購買甚眾”的假象。為達到推銷目的,商家在組織專家講座等活動時,還雇請托兒,寫感謝信、送錦旗到現(xiàn)場說療效,托兒在購買時爭先恐后,制造“購買甚眾”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