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歐美和日本相比,中國相同工廠每一條生產線上使用的工人數量幾乎是他們的2倍甚至更多!鼻迦A-偉創(chuàng)力SMT實驗室主任王豫明對《中國企業(yè)家》說。
大量低成本、熟練人工使得代工廠能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向客戶交貨,而反過來上游IT制造商又可以全神貫注于產品研發(fā)和銷售,結果3C電子產品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如此一來,上游客戶給代工廠訂單也越來越多,這又使得工廠根本來不及調整、改進設備,只能招聘更多的工人來加快生產。
以iPhone生產為例,“蘋果不僅要求富士康即時生產,還要求它進行即時調整!币晃唤咏皇靠档娜耸扛嬖V《中國企業(yè)家》。事實上,即便同是iPhone 4生產,每一批零部件和生產工藝都會有所變動,但機器設備卻沒辦法跟著改變。除此之外,除了核心部分,蘋果并不愿意代工廠使用機器人來生產,因為機器手臂還遠遠沒有精細到人手所能達到的程度。
3C電子產品訂單源源不絕,工廠又能夠保證在接下大訂單之后,可以有足夠多的工人為他們提供組裝服務。如此反復循環(huán),一座代工廠在低成本和短周期生產模式驅使下就異化為“超級工廠”。
2003年偉創(chuàng)力珠海工廠工人數量已從早年5000人增長到4萬人,這是當時世界上工人數量最多的單一工廠,而偉創(chuàng)力也成長為世界最大的電子合約制造商。
此后,昔日促成“超級工廠”威名的中國工人反而成為其發(fā)展障礙——中國勞動力進入了被黃英祺稱為“Y一代”的時期!癥一代”一詞源于美國對1980-1995年間出生人口的一個統(tǒng)稱,他們的特征是對個人成長有很高期許,用工荒與“Y一代”的疊加使得偉創(chuàng)力招工壓力驟增。
2004年富士康一舉拿下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兩大手機巨頭訂單。自此之后,富士康迅即取代偉創(chuàng)力世界第一代工廠地位,在全球3C代工領域里,富士康自此一騎絕塵。
與富士康向產業(yè)鏈前后方延伸的整合模式不同,偉創(chuàng)力生產PCB等其自身較有競爭力業(yè)務,而其余如金屬模片、連接器以及電子元器件等都要通過采購得來。富士康憑其優(yōu)勢可持續(xù)不斷地降低成本,與之相比偉創(chuàng)力成本優(yōu)勢則較弱。
本質上,“有美國傳統(tǒng)的工廠并不像亞洲工廠那樣擅長通過規(guī)模經濟來降低成本,它們更習慣靠技術賺錢!鼻迦A-偉創(chuàng)力SMT實驗室教授王天曦告訴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