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青年男男GV,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手机永久无码国产AV毛片,中文天堂在线www

實時滾動新聞

素人藝術真的不入流嗎?

2017-05-03    雅昌藝術網        點擊:

  2017年3月26日,農民藝術家熊慶華最新個展在京開幕,又一次讓素人藝術回到人們的視野中,近年來,經?梢钥吹疥P于素人藝術家的展覽,從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郭鳳怡到中央美術學院食堂女服務員汪化,再到重慶棒棒田慶華等等,北京還出現(xiàn)了關于素人藝術的藝術節(jié),似乎素人藝術已經開始廣泛的進入到了畫廊和美術館體系中,但現(xiàn)實真的是這樣的嗎?關于素人藝術我們真的了解嗎?素人藝術家真的能成為“藝術家”嗎?

農民油畫家的藝術夢

  游戲的孩子,皺紋深刻的漁民,被遺忘的底層勞動者,這是熊慶華畫面中經常出現(xiàn)的形象,《城管來了》,打工的小販們作鳥獸散,一派驚恐;《不羈的牛》,一頭負重累累的牛奮蹄抗爭,最后甩開束縛騰云駕霧,熊慶華用畫面記錄了逐漸流逝的傳統(tǒng)習俗,正在消失的家園。

\

《青蛙跳》 熊慶華 150x120cm 2014年

  1976年,熊慶華出生在湖北仙桃永長河村,他從6歲開始畫畫,沒人啟蒙也沒人教,自己埋頭勾畫連環(huán)畫上的英雄人物。升入鎮(zhèn)中學后,熊慶華住校,由于性格內向,他成績下降得厲害,開始厭學,這時候繪畫是他唯一的慰藉,念完初二,熊慶華的文化課成績已經“慘不忍睹”了,這時候只能選擇輟學,時年他15歲,當時輟學的孩子們的唯一選擇是外出打工,但熊慶華的父母并沒有讓他外出,在他的父親看來,畫畫也是一技之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來自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村民的議論也越來越多,熊慶華的父親也認為他將一事無成,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xù)到他婚后,為了生計只能南下深圳打工。

  當時他去了一家負責清理手表外殼上的毛料的工廠,一天清理200多個手表,熊慶華覺得自尊受挫,三天后,招呼也不打就走了。2006年,熊慶華又做了第二次嘗試,這次來到的是深圳大芬村,他打算去找個畫畫的活兒,把作品帶去,結果畫廊老板提出各種質疑,說“你都畫了些什么東西啊,你的基礎根本不行啊”。對于一直想要成為畫家的熊慶華來說,這是致命的打擊:“努力了這么多年,一下子就被人全部抹殺了。”

\

《我們的偉大時刻》100cm * 150cm 年代:2016

  好在他咬牙堅持了下來,直到他的發(fā)小好友雷才兵在一些論壇上,陸續(xù)上傳發(fā)布他的作品,他才被人關注,2010年,他賣出人生第一批畫。也是在網上,他遇到了策展人郭宇寬,郭宇寬對那些畫“過目不忘”,從北京一路南下,尋到熊慶華家。“不像北京宋莊,那地方沒有一點藝術氣息。”郭宇寬回憶說。熊慶華從床底拉出來好幾幅畫給他看。后來,郭宇寬把身上的2萬塊錢都給他了,以5000元一幅的價格買了幾幅。他告訴熊慶華,以后每個月買他一幅畫,并且給他5000元工資。2014年,郭宇寬開始做畫廊,要給熊慶華辦展。2015年1月和2016年7月,熊慶華先后兩次在北京舉辦了個人畫展。

  辦展后的熊慶華像是在藝術界騰空出世,被很多人關注,也有褒貶不一的評價。郭宇寬說,最早一些藝術評論界的人不認可他,美院的畫家說他畫的一點都不好。“熊慶華是野路子殺出來的,美院的人學了一輩子基本功,所以抵觸比較大。”郭宇寬認為,熊慶華的天性里有著詼諧樂天的部分,“在窮成這樣的一個地方創(chuàng)作,他不是愁眉苦臉的,是自得其樂的。”

\

《有睡蓮的池塘》 熊慶華 150x100cm 2016年 布面油畫

  此次展覽出品人邵偉在談到熊慶華時講到:“熊慶華的出現(xiàn)彌補了時代空白,以往我們都是在藝術院校、畫廊、藝博會等等專業(yè)的地方尋找藝術家,很少去到鄉(xiāng)村尋找,熊慶華是一個特例,他的創(chuàng)作反映出了鄉(xiāng)村的情緒,這是他的價值,我是收藏家,他的故事打動了我,作品感染了我,好東西要與大家分享。”

  誠如邵偉所講到的那樣,我們當下已經有了一個由院校、畫廊、藝博會、拍賣等等各種元素組成的非常牢固的藝術體制,體制之內的人想要成功非常的困難,更別說體制之外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想要進來談何容易,但在體制之外有一個非常龐大的藝術群體在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

\

  《漁民》140cm * 100cm 年代:2016

  在這里熊慶華無疑是幸運的,但他的內心也會時常感到惶恐,因為在他成名之后,一位70多歲的老人曾去拜訪他,介紹說自己畫了一生的畫,沒有成功“如果我不被認可,可能跟他一樣” 熊慶華講到。

“素人藝術”還遠沒有到被人接受的時候?

  熊慶華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素人藝術家的不易與艱辛,雖然他們都有一顆堅定不移的藝術之心,但又有多少機會能夠給到他們,讓他們能夠展示自己的藝術,通過媒體的報道,我們發(fā)現(xiàn),能夠進入到我們視野的素人藝術家屈指可數(shù),這其中最有名的要數(shù)在長征空間辦過展覽,去到過威尼斯雙年展的郭鳳怡,中央美術學院食堂女服務員汪化,四川美院的棒棒田慶華,在北京太和藝術空間舉辦過個展的邵媽媽等等。

\

  郭鳳怡作品

  他們的出身相似,被發(fā)現(xiàn)的方式也相似,比如郭鳳怡,1942年7月生于西安,1962年高中畢業(yè)。從1989年5月起,她因病退休并開始練習氣功。兩年后,從未受到過美術教育的郭鳳怡開始畫畫。這些畫是在一個青年藝術家策劃的展覽中展出時被長征計劃盧杰發(fā)現(xiàn)的。邵媽媽,名炳鳳,出生于上世紀40年代。在那個浩浩蕩蕩興興轟轟的年月里務過農,做過工,教過書,成為母親,哺育兒女,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更迭。她的畫是被太和藝術空間負責人賈廷峰在網上發(fā)現(xiàn)的:“直到有一天在網絡上看到了邵媽媽的畫,一下子被她那充滿童趣和略帶詼諧的畫風所吸引。” 汪化的出現(xiàn)是由于其作品被在中央美院壁畫系就讀的仲書漁看到之后,發(fā)布在微博上,受到廣泛關注。

\

  郭鳳怡作品

  北京素人藝術和漫畫藝術的藝術節(jié)Almost Art Project創(chuàng)始人劉亦嫄談到當下素人藝術的現(xiàn)狀時表示:2002年郭鳳怡在長征的展覽引起很大的關注,之后一直到2007年,南京藝術家郭海平與精神科醫(yī)生合著了《瘋狂藝術:中國精神病人藝術報告》在中國出版。而郭海平在2010年創(chuàng)立的為原形藝術中心(現(xiàn)更名為天成藝術中心)也是中國首家為精神病患提供藝術創(chuàng)作平臺的非營利機構。郭海平的機構在創(chuàng)立后幫助了許多人,并挖掘了很多極富天賦的素人藝術家,2013年,他在南京策劃的“原生藝術十人展”,也是中國首個專門針對素人藝術家的大展。

\

  郭鳳怡作品

  在她看來,中國的素人藝術相比于西方還沒有發(fā)展出完善的藝術體系和機制去展示、保存和推廣。在西方,素人藝術在相對平穩(wěn)發(fā)展了幾十年,在進入新紀元的十年后出現(xiàn)了第二次爆發(fā)。2009年,英國人詹姆斯·布萊特在倫敦的一個舊倉庫中舉辦了名為“萬物博物館”(The museum of everything)的首次展覽,展出了近百位素人藝術家的作品。這個游擊博物館和每年一度的特納獎展同期舉行,但參觀人數(shù)和媒體報道使其風頭一度蓋過了當年的特納獎。之后這個移動的博物館被邀請去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和俄羅斯進行巡回展覽,2013年還進入了威尼斯雙年展。而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馬西米利亞諾·焦尼(Massimiliano Gioni)的主題展“百科宮殿”將數(shù)位素人藝術家囊括其中(包括中國素人藝術家郭鳳儀),也體現(xiàn)了主流藝術界對素人藝術的認可,這次雙年展也讓“素人藝術”這一概念再次受到了更多的國際關注。

  “現(xiàn)在國內的素人藝術只是一個初級階段,大家對素人藝術其實抱有很大的好奇心。這也和我們目前的工作有關:現(xiàn)在國內沒有人去挖掘這些素人藝術家,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素人藝術形式的存在,更沒有系統(tǒng)的梳理,主流的美術館系統(tǒng)也還沒有接受素人藝術這個概念。” 北京素人藝術和漫畫藝術的藝術節(jié)Almost Art Project創(chuàng)始人劉亦嫄講到。

素人藝術只是一種調味劑?

  那么是否意味著,素人藝術家完全沒有機會?當然并非如此,在批評家胡斌看來,既有的藝術系統(tǒng)需要不斷更新,需要吸收外界不同因素來改變原來的藝術規(guī)則,此外,現(xiàn)在有一些真正的素人畫和專業(yè)繪畫里的“壞畫”很相近,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整個藝術界都有尋求顛覆既有藝術系統(tǒng)和規(guī)則的訴求在里面,就會把素人繪畫納入進來,同時專業(yè)領域里面也有一部分人開始向素人繪畫靠近,采取一種素人畫的形式,畫得看起來像不會畫畫一樣,兩者有點合流了。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之下,素人繪畫自然就會受到關注,成為一種趨勢。還有就是在新技術環(huán)境下,素人和非素人,專業(yè)和非專業(yè)之間的界限日益被打破。

\

  汪化作品

  “看了幾十年畫,愈發(fā)覺得現(xiàn)在的畫家大都太能畫了。各種技術、風格、流派層出不窮,搞傳統(tǒng)的、玩當代的都在施展各自本領拼命折騰,大家凈想在這藝術的獨木橋上擠到彼岸,創(chuàng)出一片獨屬自己的高地。也不知看了多少琳瑯滿目的畫,越看越乏味、越看越無聊,總感覺這些作品缺失了什么。” 太和藝術空間負責人賈廷峰談到舉辦素人藝術展初衷時講到,也從側面佐證了胡斌的說法。

\

  汪化作品

  但在胡斌看來,這并不是說素人繪畫會成為主角,因為藝術規(guī)則以及藝術書寫系統(tǒng)仍然是精英化的,非自覺的素人繪畫只是作為整個藝術系統(tǒng)可以吸收的養(yǎng)料、可以添加的材料來被認知和認同。

成為職業(yè)藝術家是否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既然素人藝術始終處在一種很被動的地位,那么其是否能成為職業(yè)藝術家?在胡斌看來,對于素人畫家,如果真正要進入到藝術史書寫當中的話,還是應該要對藝術系統(tǒng)有所了解,能動地為這個系統(tǒng)提供某種思想的活力,才有可能獲得主動權,能動地決定自己的方向,否則就只能是整個系統(tǒng)里面添加的一個元素。

  劉亦嫄也同樣反思讓素人藝術家們擺脫素人的身份到底是好還是壞:“素人藝術作品的價值到底來自藝術品本身還是創(chuàng)作者的特殊身份?倘若是前者自然很好,但倘若是后者,則有消費弱勢群體之嫌。”她在2015年第一次做素人藝術展覽的時候刻意避免了創(chuàng)作者的背景介紹,讓觀眾們直接面對畫作,而作者信息被羅列在最后的索引之中。

\

  邵媽媽的畫

  而胡斌則講到,有部分素人畫家被選擇之后,慢慢地不甘心于自己非專業(yè)的身份,去專業(yè)院校學習,由于每人悟性、年齡各方面的差異,假如又從石膏、素描學起,很可能學得四不像、不倫不類了,比較悲催的是,即使學得很好,也問題很大,因為這可能正好是所謂的專業(yè)院校前沿藝術家們要拋棄的那套規(guī)則和傳統(tǒng),本來人家看中的是他們與專業(yè)系統(tǒng)不一樣的地方,現(xiàn)在學的卻是跟專業(yè)系統(tǒng)一樣的東西,尤其是具象寫實這套系統(tǒng),學得不像很糟糕,學得像也糟糕。

  似乎這是一個死胡同,關于如何學習藝術系統(tǒng),他建議不改變自己既有的畫法,而是去增強思想、哲學等各方面的文化素養(yǎng),使自己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行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自己的藝術實踐在整個藝術系統(tǒng)當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把懵懂狀態(tài)轉化為自覺自明的狀態(tài),慢慢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的方向,進入到真正的藝術系統(tǒng)當中來。總之要真正要進入到藝術系統(tǒng),還是需要素人畫家能夠自覺起來,但是這條路很艱難。

中國質量萬里行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質量萬里行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4432號    京ICP備13012862號